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教案 > 九年级数学教案 > 第五册你能证明它们吗?(精选2篇)

第五册你能证明它们吗?(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4

第五册你能证明它们吗?篇1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

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特殊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②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思考得出等边三角形判定

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学习知道特殊等腰三角形转变为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利用特殊三角形解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情感和态度:

通过利用实物渗透得出结论,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角边的关系

难点:

两定理的应用

课前准备:

一对30°的三角板,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教师提出问题。

层层紧扣,探究新知,教师抛出疑问,让学生成为主体,探究本课新知

教师拿出三角板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它的特点,并加以证明,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证明思路,然后交流使全体学生受益,再把新知,拓展与应用

教师由定理得出一例题P12

例1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证明结论,这里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讲述反证法步骤

小结与反思

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记在成长记录卡上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 

P9 .2.3.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进入情境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出证明过程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发言讲解

学生抒发个人意见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收获的启示,反思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并且使学生进入角色成为本节课的主角,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通过一个问题,引出不同方法,使学生了解到证明的方法不同,了解不同方法证明过程的异同,及优与弊选取最佳方法,通过定理进入实练,让学生领悟到学以至用意在了解反证法含义及基本步骤,了解反证法也是一种证明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及反思的好习惯.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领域

教学案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部分性质,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大家请观赏

(教师播放几幅建筑物图片,学生观察)

生:等腰三角形的建筑体现了对称性、美观性……

(多媒体播放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高、角平分线、中线)

师:我们能否发现一些相等的线段,你能不能证明

生: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生:观察得出的

生:方法非常好,说明也对,但是运用两种方法能说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吗?若存在误差呢?我们选出一种情况说明

(多媒体出示P5 例1)

生:我觉得若用定理证明出来,才是最可信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那么怎样证明呢?

(思考后回答)

生:以知:在△ABC中,AB=AC 

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证明:∵AB=AC ∴∠ABC=∠ACB

∵∠1=∠ABC

∠2=∠ACB

∴∠1=∠2

在△BDC和△CEB中

∵∠ACB=∠ABC   BC=CB

∠1=∠2

∴△BDC≌△CEB

∴BD=CE

(多媒体显示证明过程)

师:大家往屏幕上看,注意在证明书写时一切要规范,注意详略得当。

第五册你能证明它们吗?篇2

初二年级    数学学科            主备人

课题     

1、你能证明它们吗?第三课时

内容简介 

这节课主要是研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证明,以及它们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虽然有前两节课学习证明的基础,但本节课的定理证明仍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细致的思考。

标 

知识目标

1、 等边三角形判定的证明。

2、 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

能力目标

提高全面周到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

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证明

教学难点 

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

课前预习

书P9-----P12

教学媒体

投影仪、三角板

教与学活动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通案

学生活动

个案

复习

引入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反证法

问题1、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式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回忆

回答

思考

讨论

新授

注意:教师不要用直接给出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问题2、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注意:1、此结论的证明有一定难度,难在要意识到分别讨论60度的角是底角和顶角的情况,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2、教师要关注学生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做一做:

用两个含30度角的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

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

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度所对得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A              A

B     C   B              D

C

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

因为角ACB=90,所以,角ACD=90。因为

AC=AC,所以,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

ADC。所以AB=AD。所以,三角形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BC=1/2BD=1/2AB

注意:辅助线的做法可以从三角尺的拼摆过程中启发学生。

探索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

回答

回答

理解

动手操作

先发现结论,再进行证明

板书证明过程

应用

练习

课堂

小节

作业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度,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

D

A

B                  C  

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AC=2a,角ABC=角ACB=15度,CD是腰AB上的高,求:CD的长。

解:因为角ABC=角ACB=15度,角DAC=角ABC+角ACB=15度+15度=30度。所以CD=1/2AC=1/2*2a=a(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书P12   1、

1、 怎样判定等边三角形?

2、 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书P12   1、2、

用几何语言表示题意

板书

设计

课题:你能证明它们吗?

定理1:---------   证明:------- 例题:-------练习:

---------         -------      -------- -----

定理2:---------         --------     -------- -----

----------         -------      -------- -----

课后记

第五册你能证明它们吗?(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22.2.3 公式法(通用15篇)

    22.2.3公式法篇1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

  • 22.2.5 因式分解法(精选2篇)

    22.2.5因式分解法篇1教学内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

  • 函数的图象(精选14篇)

    函数的图象篇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二...

  •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精选16篇)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2.通过列...

  • 2.3 平行线特征(通用2篇)

    2.3平行线特征篇1§2.3平行线特征教学目标 1.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

  •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选14篇)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篇15.3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习目标: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 近似数(通用17篇)

    近似数篇1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2.给一个,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

  • 12.1 一元二次方程(精选14篇)

    12.1一元二次方程篇1教学目的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

  • 相似图形(精选2篇)

    相似图形篇1教学交流课教案: 第四章教学目标 :1、知道线段比的概念。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3、通过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让...

  • 二元一次方程(精选16篇)

    二元一次方程篇1§1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组的解。【能力目标...

  • 平均数教案(精选15篇)

    平均数教案篇1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导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

  • 《中位线》教案(精选6篇)

    《中位线》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