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教案 > 高二生物教案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选2篇)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篇1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思路

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课下完成调查。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 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学生尝试列举事实。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知识。 学生观察,回答问题: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水的ph变化明显。可见血浆ph处于动态平衡中。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人体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举例说明。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渗透压的稳定。 学生回答(答案略),可能回答不够准确,教师要及时补充。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让学生学会阅读化验单;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

学生边展示、边讲解。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学生利用自制课件讲解,体验成就感,锻炼能力,创造一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氛围。 学生倾听。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等。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启发学生思考,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学生讨论。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四、其他问题及其对策

关于“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1)在此项调查中需要家长的协作配合。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有必要提前给家长发一封信,恳请家长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协助孩子完成这项调查活动。

(2)选择好布置活动的时间。由于这项活动需要测量一日内7个时刻的体温,应选择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休息日来完成。

(3)布置作业时应就体温的知识和测量体温的方法进行培训。可参考下面的内容: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们用腋窝温度代表体温。

(4)布置作业时要明确以下要求,即在进行这项活动时,不仅要完成体温的测量,还要完成思考题的回答,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篇2

专题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体液、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压;稳态

(二)知识网络

细胞

外液

细胞

内液

(三)疑难解析

1.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可见,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内分泌、神经系统对新陈代谢起着调节作用。

3.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缺钙会引起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造成血钙水平下降,由于缺钙,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儿童佝偻病、手足抽搐症以及高血压、肾结石、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三考点例析

例1.(xx年高考广东、广西卷)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答案]c

例2.(06上海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分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肌肉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四 自我检测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3.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4.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

a.血浆渗人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或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6.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是 (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7.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神经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 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10.下表是被测试者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中p和q两种物质的浓度,据此分析表中p和q各是什么物质?(   )

血浆 肾小囊腔 输尿管

p 0.03 0.03 2

q 0.1 0.1 0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        

b.p是葡萄糖,q是尿素  

c.p是尿素,q是蛋白质  

d.p是尿素,q是葡萄糖

11.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排泄系统④生殖系统⑤运动系统⑥循环系统⑦神经系统                            ()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④⑤⑥⑦  d.②④⑤⑦

1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恬动所处的环境描述,错误的是   ( )

a.艾滋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sars病毒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

13.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

是以___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   (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     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_进行的。

(4)过程d和e物质交换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          ,后者        。

(5)过程d和c依次表示水分的     作用。

(6)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14.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xx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

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系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    天气。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             。

(2)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它的变化趋势是    ;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          。

(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   )。

(5)下列曲线能反映高某和赵某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   )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

(7)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       。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原因是                。

(8)赵某的死亡说明            。

15.(广东)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16.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a              ;c               。

(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

a         b            ;c            ;d            。

(3)写出e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

(4)用简式表明a、b、c、d之间的关系:                          。

17.如下图表示甲、乙、丙3种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天然海水的浓度是o.5mol•l-1。)。

(1)渗透压调节能力量差的是    蟹。

(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蟹。

(3)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的是    蟹。

18.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

(2)图中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图a~d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生过敏反应时,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的通透性增强。

(5)试以简短语言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参考答案:

1.答案b,提示:本题考查影响稳态的因素,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表现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2.答案c,提示:考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答案a

4.答案b,提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组织液通过渗透作用回到血浆和淋巴的速率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5.答案d,提示:考查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范围。

6.答案d,提示:进入内环境主要是指进入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o答案d,提示: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中的葡萄糖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浆中。因此葡萄糖在输尿管中不存在。

11.答案a

12.答案a,提示:艾滋病毒是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的一种生物,只有寄生在细胞内才能够增殖,内环境只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3.(1)渗透  

(2)a、b、d;消化液 

(3)皮肤 毛细血管壁  

(4)双向 单向 

(5)渗透作用和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14.(1)高温 出汗 

(2)产热多于散热 基本平衡  

(3)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4)a 

(5)a 

(6)下降 

(7)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 

(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5.(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岛素 葡萄糖 糖尿

16.(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 

(2)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淋巴 

(3)淋巴细胞    淋巴 

⑷  

17.(1)乙 

(2)丙 

(3)甲

18.(1)a 

(2)d、a

c6h12o6+6o2+6h2o6co2+6h2o+能量 

(3)d、b 

(4)a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第五章 人与环境 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章人与环境第二节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3.形...

  • 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

  •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二...

  • 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教学程序导言复习提问:1.从分子角度分析为什么亲代和子代在性状上相似?学生回忆回...

  •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1教材分析1.1内容与地位 “遗传信息”一节,先联系学过的组成生命体的4种主...

  • 生态环境的稳态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尝试探...

  • 生物科学与农业

    目标的确定自1985年疯牛病在欧洲爆发以来,口蹄疫、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疫病已经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

  • 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

  •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

  •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摘要:免疫学发展迅速,给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要保证生物科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同时要...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