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体育教案 > 初中体育教案 > 蹲距式起跑(精选3篇)

蹲距式起跑(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1:31

蹲距式起跑篇1

备课日期

11月6日

单元第1课时

授课教师

张 磊

授课班级

高一、五班

教材

1. 学习蹲距式起跑技术。

2. 游戏:高人与矮人

1. 认知目标:使90%的学生初步理解蹲距式起跑的动作方法。

2. 技能目标:使85~90%的学生初步学会蹲距式起跑技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

4. 负荷目标:预计练习密度40%左右,平均心率100~120次/分。

课的

部分

课的内容

次数

组织教法与要求

10

1.组织上课

①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②

师生问好。③教师宣布内容、目的要求。④学生自测10秒钟脉搏。

2.准备活动

①慢跑2圈。②游戏:帖膏药

目 的

集中注意力,发展反应能力

规 则

不得进行连续帖靠,不能进入圆圈以内进行追逐,

2'

8'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注意力集中。

[方法]学生沿圆圈2人或3人相靠拢站好,选出一名被追逐者和一名追逐者,进行追逐,当被追者帖在其中任何一组的一侧时,该组的另一侧最外侧同学成为被追者跑;若在跑的同时,追逐者追上被追者时两人互换角色。

28

1.学习蹲距式起跑技术

普通式起跑器安装

[方法]前起跑器抵足板离起跑线后沿约本人的一脚半长,后起跑器抵足板离前起跑器抵足板也约本人的一脚半长。两起跑器的中轴间距离大约在15cm左右(或本人的一脚长)。(如右图)

动作要领

起跑技术包括“各就位”“预备”

“鸣枪”(或“跑”)三个阶段。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2~3次深呼吸,轻快地走到起跑器前,两手撑地,两脚依次踏在前后起跑器的抵足板上,后膝跪地,两手放在紧靠起跑线后沿处,两臂伸直,肩与起跑线平行,

5'

组织教法

1.学习安装起跑器的方法。让学生按普通式起跑器安装的要求,进行练习。

2.学习“各就位”、“预备”技术。学生个人练习,体会起跑技术动作的要领。然后教师发令,学生成组练习。

3.学习蹲距式起跑的完整技术。

4.纠正错误动作。

5. 巡回指导。

6. 学生示范。

要求:

1. 教师讲解示范;

2. 教师分解讲解蹲距式动作;

课的

部分

组织教法与要求

28

两手间隔比肩稍宽,四指并拢和拇指成八字形支撑,两脚左右间距大约15cm(或一脚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下方约40~50厘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图1)

当听到“预备”口令后,从

容而平稳地抬起臀部,身体重心

同时前移,形成臀部稍高于肩,

肩超过起跑线(一般超过10cm

左右)的身体姿势。(图2)

当听到枪声或“跑”的口令

后,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屈

肘做有力的前后摆动,同时两腿

迅速蹬起跑器。(图3)

练习

全班分成四排做练习,前三排同学听口令做动作,当听见哨音后第一排迅速跑出去(距离10m),二,三排原地不动,第四排同学仔细观察前面同学的动作是否正确。(如右图)

易犯错误

抢跑

A.“预备”姿势身体重心过分前移。竞赛时心里状态过于紧张,不能控制动作,手指和臂的力量差。

B.起跑“预备”姿势臀部抬起过高或太低。

起动时前后两腿蹬、摆配合不协调、动作无力

2.      游戏

喊数抱团

15'

2

3. 学生认真听,仔细看老师做示范;

4. 学生认真做练习;

5. 教师应指出重难点。

蹲距式起跑动作图

注意:

1. 在“各就位”步骤中,体重应平均地被两手,一脚,一膝所支撑。

2. 在“预备”步骤中,体重主要落在两臂和前脚上。整个身体好像压紧的弹簧一样成稳定状态,全神贯注,静听枪声。

注意:

1. 第二,三排同学必须认真完成蹲距式动作;

2. 跑出去的同学从中间分开从两侧慢跑回来准备练习。

纠正方法.

1. 适当调整起跑的“预备”姿势。

2. 增强手指和臂的力量。

3. 延长或缩短“预备”鸣枪的时间,养成听枪声起动的习惯。

4. 反复做后腿蹬离起跑器屈膝前摆的辅助练习。

[方法]学生沿圆圈跑步或做行进间操,教师突然喊出一个数字“2个”、

课的

部分

组织教法与要求

28

目 的

集中注意力,发展反应能力

规 则

不得用推、拉等动作挤出已抱团的人。

高人与矮人

目 的

集中注意力,发展反应能力

规 则

听见口令后,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

8'

“3个”、“4个”……。学生听到数字后,立即与临近的同伴按所喊出的数字抱成一团。最后剩下没有抱团的人做俯卧撑(男生5个,女生2个)。

[方法]学生成四列横队分散站好,当教师喊“高人”时,迅速两臂上举,脚下提踵;当教师喊“矮人”时,迅速两手扶膝,重心降低,成半蹲姿势。

也可喊“高人”时,做“矮人”的动作。做错的同学做俯卧撑(男生5个,女生2个)。

1. 整队集合。

2. 做全身放松练习。

3. 总结本次课。

4. 收还器材。

2'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充分放松肢体。

蹲距式起跑篇2

学习阶段:水平三

学习目标:学会蹲距式起跑的动作记住口令;在游戏和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感。

学习内容:组合动作(三)   蹲距式起跑

学习步骤:

一、发展民间体育

教师活动:1.邀请个别同学将学过的组合动作(三)进行展示。

2.请同学进行点评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动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要相互的进行弥补。

3.教师讲解同学们动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示范。

4.组织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的互学和集体的练习。

学生活动:1.要积极的为同学们进行示范展示自己的动作。

2.相互见要袒诚的进行动作的交流让自己的动作有近一步的提高。

3.认真的观摩教师的动作。

4.积极练习使自己的动作更加的熟练。

组   织:四列横队和散点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   点:学会蹲距式起跑的动作。

难   点:记住口令。

教师活动:1.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讲解动作的要领和重点。并要让同学们知道口令的节奏。清楚每个口令该做什么动作。

2.原地进行起跑练习在教师口令下进行起跑的分解练习。

3.两人一组进行起跑练习。相互间学会动作。

4.进行起跑后接加速跑练习。

学生活动:1.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观摩教师的示范动作。

2.知道教师口令该做起跑的哪个动作。

3.相互见虚心的学习对方的动作。

4.认真的完成起跑后的加速跑练习。

组    织:散点练习和四列横队的练习。

场地器材:篮球场、沙坑

蹲距式起跑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依据,学生终身受益为宗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

二、教材分析:

①快速跑是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基础,是用锻炼身体的基本手段和锻炼方法,通过快速跑的教学,发展学生身体基本运动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支配肌肉活动的能力,提高呼吸和心血管功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②通过本次蹲距式教学的学习,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学情分析:

①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比较平稳发育期向发育高峰期过渡的阶段。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好。

②在平时的文化课学习中实践机会不多,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敢表现自己,知识机械地完成教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本次教学活动我综合了各种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愉悦、兴奋中能充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③当前独生子女合作意识较弱,通过本次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增进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目标: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蹲距式起跑的身体姿势及要求,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

②学生在做蹲距式起跑动作时,可以正确理解、认识到两脚之间的位置摆放及离起跑线距离的设定,60%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出臀部高于肩、重心前移,肩超过起跑线的动作。

③通过学习蹲距式起跑,初步掌握摆臂与蹬地的协调配合,提高快速起跑的能力。

五、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①四点支撑、蹬摆结合。

②臀部抬起时重心前移,注意力集中。

③手臂与蹬地腿、摆动腿的协调配合。

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蹬摆结合动作的掌握。

六、教学方法:

①示范讲解法: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精讲细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清晰的概念。

②语言诱导法: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练习。

③练习法: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

七、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部分:课的导入

在课的开始,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本课课题。

第二部分:准备部分

通过热身跑、“数字报团”以及简单的活动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基本部分。

1.通过专门性的练习,对学生动作进行动力定型,使学生更准确的学习本课内容。

2.学习“蹲距式起跑”动作,教师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对所学动作有个较全面且清晰的了解。

3.通过往返跑的接力比赛,培养学生小组团队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充分体验途中跑的方法。

第四部分:结束部分。

放松总结。通过放松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对蹲距式的跑姿有更深的理解与掌握。

蹲距式起跑(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