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6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B、(m+n+a)克C、(m+n-a)克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克B、5克C、2.5克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B、(m+n+a)克C、(m+n-a)克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克B、5克C、2.5克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1]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B、(m+n+a)克C、(m+n-a)克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克B、5克C、2.5克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1]第一册质量守衡定律篇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一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篇1长春市希望学校 王彦平课题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设计思想1. 通过学生亲自收集体会学习...
第一册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篇1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重、...
第一册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篇1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
第二册盐的化学性质篇1备课组初三化学备课时间10月27日备课地点接待室参加教师金水凤、王红军、赵坤缺席教师无备课内容《...
第一册第一章空气氧篇1第一节空气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
第一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
第一册碳的几种单质篇1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
《水的组成》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
《空气》教案篇1《空气》教学设计武汉市武钢六中 郑秀芳指导教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玲莉一、设计意图9年级学生对...
《自然界的水》教案篇1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篇1课题名称:§1~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型:实验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验室常用...
《原子》教案篇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2、过程...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