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13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6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停歇可稳定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重难点:

重点: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教具准备:制作教学内容呈现课件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

2、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出示,师念: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3、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很多文豪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4、【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相机介绍: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再读读这个题目,你有了怎样的疑问或想法呢?

5、过渡啊: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自己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读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读一读下列各组词语,想想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铁铸   锻铸

虐杀   摧毁

抱怨   畏怯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不可思议   望而生畏

(读正确各组词语,在此基础上,浅谈读完各组词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也就是词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

4、读了两遍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一谈,并选择能反应你这感受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 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引读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出示】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读一读,读出它们的画面来。【生自由读】——谁能读出青海高原的这些特点?【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我们一起读,并想象着这悲壮苍凉的画面。【齐读】

3、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一株柳,【指课题】一株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柳,一株让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柳:【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一起读。【齐读】——你们突出了什么关键词?(“神奇“)【红色标出】——重读它,再读这段话。

4、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轻轻打开课本。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象的段落。(第五自然段)【出示】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生自读】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演示】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难)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引答 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我这有幅图片,【出示】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坚硬)。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嫩绿、草绿、鲜绿)这又是一“奇”。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指名读】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很高大  生命力强……)

2)“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象上的“神奇”,请你连起来读这段,整体感受一下。【自由读】——谁来通过朗读带我们走近这株“神奇”的柳呢?【指名读,评议】——你们能读好吗?我和你们一起读一遍。【齐读】

三、引发想,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过渡:那么,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外形方面这三点呢?(不是)去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自由读】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作者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它的生长过程体现了“神奇”吗?(体现了)拿出笔来,把其中反应它“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再自由读】

3、交流。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1、种子随意散落却有幸萌发2、其他柳树苗子全毁了而唯独它存活了下来)2)怎么能说不神奇呢?3)来,我就还请你,还读这段话,不过要把体现这株柳“神奇”的关键词读好,来,试试!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

1)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2)但是这株柳树呢?(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把他找到的这段一起读一读。

c、“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出示】

1)你们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吧?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这段,哪个词语或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

2)交流。(“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困难。“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3)由此可见,这株柳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录音】师描述: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它又怎样面对的?(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险些连根拔起;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5)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也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抗击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现在在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可能在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作者的家乡灞河也以柳树而闻名,闭上眼听老师读灞河的柳树,待会儿说说它给你什么印象。【师配乐朗读第八自然段】问:灞河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极易生长)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如此不同。可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抱怨了吗?(没有)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齐读】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告诉我们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一”让我们知道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可是,它放弃了吗?(没有)捧起书,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你的感受来,读出对这一株柳的敬畏和赞美,读出它的生命伟力。【齐读】

四、拓展。

1、读着这样的柳树,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读着这株柳树,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吗?【交流】

3、我有三句话要送给大家【出示】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愿,它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五、总结。

1、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时,我相信,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读题)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

神奇顽强

生长过程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理解意思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壮观而独立

神奇形状枝干叶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高原上柳树的独特形象和作者的合理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抓住“撑立”体会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进而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2、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收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教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

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长着这样一株柳树,它造成了高原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课件出示:感受柳树神奇感悟人生哲理)

3.预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语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

一读柳树,走近柳树品“神奇”。

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还记得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吗?

任务一:

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柳树特点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画好的同学试着把柳树的这些特点读给你的同桌听。

自主学习:

生自己划,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你可以用眼神、用高举的手、用坐正的身体告诉老师,你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交流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

预设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我是从“两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壮,从“百十余平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学生板书:粗壮高大)

预设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

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生铁铁块。铁锭是古代纺机上用的`用生铁铁块锻铸的大铁块,色泽灰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像金属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很坚硬。多么形象的描写!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板书:粗实坚硬)

孩子们,这么一读,柳树粗实而坚硬的枝干就印在我们脑中了。

预设3:我看到了一株叶子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我是从看出来的。

评价:这些词很重要,也把它们圈住。(学生板书:苍郁深沉)“郁”是郁郁葱葱,“苍”是饱经风霜。那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变得深沉?

预设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深沉。

预设2:经历了风雨也会变得深沉?

孩子们,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它的外形——高大粗壮,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老师觉得这些词来描写柳树都很普通,但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造成了高原一方独立的风景。(教师板书:神奇)孩子们,如果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而这样高大、挺拔的柳树竟是长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不同寻常。连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记住这株不同寻常的柳树!一定要注意我们刚才圈出来的这些词语。(课件出示点红勾住词的第五自然段)

面对这株不寻常的柳树,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课件点红“撑立”)你们看这个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那么同学们,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向上生长需要撑立,向下扎根也需要撑立,顶天立地更需要撑立。看到这个“撑立”,你想到了什么?

过度:文中的作者也注入了这株柳树猜测与想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与想象一同走进柳树的生活历程。读了之后啊,我相信你对这个词含着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感悟“撑立”,启示人生。

任务二:

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1)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2)批注完的同学可以小声地和你的同桌交流。

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批注,同桌交流,教师随机指导学困生。

展示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想象: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预设1:我从“风从遥远的河川……”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预设2:我从“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学生板书:干旱寒冷)

你知道高原上最冷的时候有多少度吗?(达到零下六十度,滴水成冰,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就是“严酷的寒冷”)。持久的干旱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小结:孩子们,一株柳树能做到支撑、忍受、坚持,还有什么能把它难倒?所以,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般地发芽,奇迹般地存活,确实不易呀!

过渡:太不容易了,还有吗?

●想象: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预设:第七自然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这段话告诉我们,柳树经受的考验还有——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个“虐”字,同学们拿出手跟老师写,特别容易写错。上边是虎字头,下边是横,然后是竖折横。虐是残酷的虐待,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课件:风雪声、雷轰电击)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预设1: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掉了。

预设2: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慢慢地被连根拔起。枝头都断光了。

预设3: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枝干被很厚的雪压断了。

评价:是啊,柳树就在遭受着这样的摧毁,我们有了体验之后再来读读这二个词组。(点击变红:“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2、这里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与我们见到的一样吗?在苍茫、荒凉的的青海高原上,遇到那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时,只有它在顶,只有它在撑,想想这些,再来读读。

孩子们,听出来了吗?这就是(我们一起来读)——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这就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尽管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是这样的凶狠残暴,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蓝: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它这是在跟死神较劲呢,是吧?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同学们,柳树经受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加重点号)谁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是啊,读“多少”时,这个“多”字音调可以上扬一点,你再来读。这几个“多少”写出了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没有)没有畏怯,(引读)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评价:可见,它这种一定要撑下去的决心是多么地大呀。

4、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的呢?

5、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预设:顽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学生上台板书)

小结:就是这样一株柳树,它巍巍然撑立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正是因为它长时间这样的撑立,接连不断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师完善板书)的确不容易呀!

对比: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1、快速浏览课文的8自然段,从家乡灞河的柳树中你又读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什么?

预设:家乡柳树越是“极易存活”,我们越感到高原柳树的存活之不易;家乡柳树越是“极速生长”,我们越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长之不易。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是为了衬托——柳树生存的不容易。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2、指学生板书:读到这儿,我们对这株不屈不挠的、坚持不懈的、坚强……的柳树油然而生敬畏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敬畏的心情读读这株柳树,让它伫立在我们的心中。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过度: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我想,作者敬畏的不仅仅是它的形象,更是它对命运的抗争。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老师在读这段时,不由得想到了许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深有感触。请大家再静静地默读这段,你想到了什么?

2.结果反馈:(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从你们的表白中,感到你们在说柳,也赋予了树人的情怀。其实作者写柳,也在写人。作者写柳的生长历程,也在写人的生活经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教师板书)

3.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遗憾的地方吗?

总结:作者敬畏柳树顽强的精神,也在敬畏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孩子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你一定要想起——青海高原一株柳!当我们历经磨难时,你也一定要想起作者的这句饱含哲理的话——(生读红色字体部分)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画成一棵树:

神奇

干旱寒冷粗大浓密

高原风雪撑立粗实坚硬对比

雷轰电击苍郁深沉借物喻人

顽强不屈不挠坚强不屈

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艰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

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

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写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自然段话锋一转,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第三四五自然段,给我们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树,以其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立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第六七自然段,通过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何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通过与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相比较,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一,1.学生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平时的训练,从整体到局部,从粗读到细读,多次对文章品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精神世界的互通。这不是一日之功,与任教教师平时长期的培养与熏陶密不可分。其二.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并能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其三,.学生已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由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留下了灵动、充分的空间,因此学生能够在高质量的对话实践中,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设计思想

一、突出一条主线

“神奇”“奇迹”是两个关键词,是全文的文眼。抓住这两个词,就可以抓

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两个词就能十分顺利地带着学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顽强。整堂课中的回忆主要内容、想象抗争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这两个中心词。

二、凸显一个形象

只有不断地呈现,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因此,第5小节(柳树的外形)成为课堂上反复出现的内容。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在苍茫的青海高原的背景中,柳树第一次出现;在持续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中,柳树再次出现;在经历了许多的自然灾害后,柳树第三次出现。为的就是使柳树的形象在具体的环境中呈现,环境越是恶劣,柳树的形象就越是高大,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能够产生柳树高大的形象了。

三、感悟一种精神

首先,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扣住中心句反复读悟。第9节中,作者直抒胸臆,赞叹柳树顽强的精神。课堂上分两次呈现,一是课始阶段,请学生试着有感情朗读,跟作者的感悟进行对话,提出问题。二是在课末阶段,通过有感情地,反复地,有层次地朗读,加上自我感悟的畅谈,使柳树的精神牢牢地植入孩子的心中。

其次,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内容的引领下想象青海柳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的一个个画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柳树精神的顽强。为了使学生的想象更加合理,把画面、声响、文字等资料引进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的中介。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

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进而品味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版书设计)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

1检查生字读法

2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

3、指名分小节朗读

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读6-9小节)

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读1-2小节)

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五节)

2、谁来读?(指名读)

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经常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你看见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读出来的?

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

出示:第五节

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

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5、小练笔: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想写什么?“哦!---_______”

五、总结谈话,提升学生能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经历的磨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为什么会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凡神奇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精神顽强

(六)设计创新处

1.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本内容,感受文本内涵,使读与思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在自主阅读基础上,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感知这珠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使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5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生铁铁锭

硬――柔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6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教学中,我注重提纲挈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

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指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板书)

3、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态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什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你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坚硬)。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嫩绿、草绿、鲜绿),理解“锻铸”。(先作字面的理解)这又是一“奇”。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很高大生命力强……)

(2)理解“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态上的“神奇”,指名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让大家整体感受这株“神奇”的柳,并齐读。

师: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出示)这是一株()的柳树。在如此恶劣的青海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