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7 14:29:06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关于苏教版高中必修1第4单元作文内容详情如下。
苏教版高中必修1第4单元作文: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阿q被推上了刑场,这时他有些傻了。“怎么会这样呢?”阿q心里忿忿不平。阿q的老熟人们都在:赵秀才和洋鬼子坐在台上,因...
阿q,天生长得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近两年,发了点财,他开始注意包装了:口叼香烟,肩垂黄发,身披黑氅,实在帅呆酷毙了...
“砰砰砰”,土地庙的门被拍得山响,外面有人叫道:阿q,办厂去。同去,同去,阿q忙奔过去同去了,谁知没跑上几步,便被什...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会解囊相助。可是,一个14年没见过火车、没看过电视、连50元人民...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再穷,也得有点志气。低三下四,即便讨得一点,也会受人轻慢。午餐幸运地吃到一点“嗟来之食”,晚餐...
永垂不朽的精神——读《鲁迅散文》有感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弃医从文;他,用辛辣的笔墨怒斥着社会的鄙陋;他,消瘦的...
XX年9月6日晚上,北京残奥会拉开了帷幕。9月8日,在400米自由泳s十三级别决赛时,发令枪响了,7名选手都跃入了池中。但是...
天色渐晚,一位知名的慈善家还在路上游荡着。他的车坏了,手机也丢了,他感到很无助,很想回到自己温暖的房子,看看自己的...
“祸不单行”用在她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学习上的多次失败,生活中没有父爱的呵护,年仅十六岁的她自此认为自己是个不幸的...
我一直以为自,是个善解人意的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解囊相助。。可是,有一个没有在现场看过真正的演唱会,只听过cd的...
“铃铃铃……”下课铃响起了。莫雪难得没有像往常一样,争先恐后地向停车场冲。今天的天气阴霾得让她心里沉闷难受,实在没...
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题记一空旷的原野上有一片森林。那里都是参天杨,个个高大...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