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7 14:29:03
孔子一生受人敬仰,那他的博学从何而来呢?5单元作文八年级下册鲁教版作文告诉您,详情请看以下内容。
5单元作文八年级下册鲁教版作文:孔子为何博学
因为孔子是圣人,所以他的智慧、他的思想、他的博学乃至于他的一切言论,一直以来总是带上了“天才”式的光环,连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也由衷地感叹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我时常在想,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何以会是一个如此博学而又睿智的人?为何在历代人们的心目中,他总是以一个充满了光辉的“圣人”形象出现,让后人景仰、膜拜?
近来再读《论语》,从字里行间,我似乎渐渐走近了孔子。
孔子的博学来自于他对苦难生活的真切感受。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当有人认为孔子的多才多艺是上天安排时,他不仅不同意,并且指出,正是自己小时候的苦难生活,才学会了那些“君子”所无法接触因此也就不可能获得的技能。
孔子的博学来自于他的“学无常师”。他的一句老少皆知的名言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人曾对孔子如何学习心存疑惑,他的弟子子贡回答说:“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文武之道无处不在,我的老师到哪里不可以学?还用得着一个固定的老师吗?孔子渊博的知识正是得益于他在民间广泛的学习和不懈的积累。
孔子的博学离不开他潜心学习、每事必问的研究精神。孔子来到太庙(鲁国之君周公旦庙)参加祭祖活动,虽然已经有了博学的声闻,但遇到每件不懂的事情还是要向人虚心请教。他认为学无止境,无论地位多高,名气多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应该不懂装懂。他在齐国时研究《韶》乐,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想不到音乐竟有这般的力量啊!”凭着这种近乎痴狂的钻研精神,孔子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孔子的博学还来自于他老而好学的人生态度。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是直到晚年才开始学习并喜欢上《易经》的,由于反复阅读和研究,以致于编连竹简的皮条都多次断掉。他自己也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多给我几年时间(使光阴倒转),五十岁时开始学习《易经》,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失了。《易经》深奥,孔子认为一个人五十岁左右研究《易经》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人有了足够的社会生活经历,对于自然和社会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能够较好地把握《易经》的精华和意蕴。虽然“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的说法未免夸大了《易经》的作用,但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终生学习的丰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
(一)诗中的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
翻开中国文学史,中国有无数风流文人为各色花卉所倾倒,创作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名句。你能填写出下列横线处的花卉名...
清者乐雪,雅者乐花。雪与花,特别是梅花,像是孪生姐妹,若即若离,有着种种微妙的关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交相辉映...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墨...
雨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是一种重要的意象。诗人或词人借景抒情,往往用雨,听雨更是古人的一种喜好,而雨声在诗词里面,更是...
飘飘洒洒,淅淅沥沥,醉人的小雨跃动起灵动的舞姿。我独倚窗前,静听冷雨,记忆似乎开始变得缥缈,最终定格在古诗中的雨…...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沐浴着春光,顺着春天的足迹,我怀着深切的自然与希望又来看春。春天是充满绿意的,...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
诗,文学领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华彩四射的瑰宝。她有着耐人寻味又绮丽独特的风格——诗的洒脱,诗的含蓄,诗的飘逸...
翻开诗集,我在里面寻找秋的影子,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夕阳夕下的时候,落日的余辉照射在...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