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7 14:28:25
20xx年高考作文,依然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作文话题给考生提供开放性哲思的空间,批评者认为有些话题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很难发挥考生想象力,特别是“哲学意味”太重、远离日常生活、导致现实感薄弱等。笔者以为,这样的质疑值得辨析。
话题:开放“生活哲思”的空间
走进生活哲学、展开独立演绎,已渐成全国高考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这是指引领考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理性思维;而且,各地也都贴近现实生活,从可真切感知的经验世界展开严谨的哲理思辨。
1.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上海)
2.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四川)
这类典型的哲思话题,鼓励考生通过自由与限制这种辨证关系来反思生活中一些很有启发性的具体问题;特别是激发考生展开见仁见智的个性思维——人是主观观念的产物,所谓客观世界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观念的对象化。湖南卷所谓“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就不是传统那种简单的溢美之词,更多蕴含的是中国哲学经典遗产“心学”的深邃精华。马克思早就阐述:“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由于每个具体的“我”蕴含特殊的生命内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成为智慧生命的一种普遍精神现象。
批评者诟病“哲学意味”太重,并不是高考作文的病症,更未必玄奥晦涩到令人“绝望”的程度。高考作文的哲思导向是基于生活而超越之,有的话题且有具体“事实语境”作铺垫,给富有经验积累而缺少顿悟的考生作感性例说,尽量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考生有心声可以书写。“离考生实际太远”云云,似难成立。
之所以出现批评之声,可能来自对整体性提升思辨难度的“心理陌生感”。熟悉“描红作文”的人士忧虑考生难于承受“思维之重”,甚至担心出现“文章远比题目难看”的困窘。部分高校专家亲身体验着从学士到硕博士论文质量与高考题目所要求的逻辑思辨力之间的明显落差,根本不相信这种蕴含着高难度哲学思辨的作文题型能对中学生的选拔性考试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但是,感叹“哲气逼人”者,可能未曾深思:作为选拔性的高考作文,是“适应”甚至“迁就”考生原有写作水平,抑或“引导”并“提升”考生应然的逻辑思辨和理性表达力?是“宽容”考生停留在原有那种再现事物、复制思想的“被表达”状态,抑或着眼于考生为未来的创造性学术研究和理性表达做准备?这关系到考试评价的根本宗旨,关系到教育的战略着眼点是按照“昨天”的价值原则去塑造新人,抑或为了创生“明天”而发展“未来人”。高考作文的应然价值取向不言自明。
文体和方法:走向“思想评论体”和“独立评论法”
批评者质疑高考作文“哲学意味”太重,还有一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思路:中学教育缺乏逻辑训练,语文课几乎排斥缜密的思辨,应试的“技术”与“套路”阻断严谨周全的理性思辨,不相信考生有能力适应这类题型的写作。正因为基础教育“先天不足”,才更需要借助高考作文这种重大的甄别性考评来强有力地“纠偏”,扭转“接受本位”下“描红作文”对智慧生命独立思考、自主论证的深度制约。
开放性哲思话题必然引发高考作文文体及表达方法的重要蜕变。面对高于“具象”和“细节”的哲思话题,就需要考生摒弃原有所谓“尊重”客观物象、忽视主观理念的再现型文体。根据对各地高考作文卷的统计,多数明言考生自主选择相宜的体裁,“哲思味”浓重的考卷甚至用“讨论”、“探讨”等暗示性动词来引导考生写“议论文”;更兼话题或材料充满不确定性、探索性和创新性,这就前提性地决定了考生必须用“议论文”。而“哲学转向”背景下的“议论文”早已转换为基于独立思辨、缜密论证的“思想评论体”。该文体既不同于再现式的“记叙文”、“写景文”或“抒情文”,也迥异于传统“异口同声”的“议论文”。这种围绕开放性哲思话题展开逻辑演绎的“思想评论体”,能够承载考生的独立见解和前卫观念,激发表达主体充分释放思维能量。
与此同时,今年高考作文题又导引考生对写作方法的自觉创新。基于自主判断、缜密思辨和论证演绎的“独立评论法”,必然上升为考生主要的表达方法。这样,“思想评论体”与“独立评论法”两者和谐相称、浑然一体,能够围绕哲思性话题展开基于心灵的深度写作。
“思想评论体”和“独立评论法”进入高考作文,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高考作文固守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沦为对事物实然形态的“客观”描摹、对感官获知的客观现象的平面复写、对已有共识度的静态义理体系的简单复制等。久之,思想活泼、表达个性、敢于“去格式化”的优秀考生,很难有个性化发展与自由式创生的开放空间。
更深远回顾封建社会由科举制度及“八股文”所遗留的写作传统,可以发现,凡是应试文章,古今皆具一贯的语用“潜规则”:“我注六经”。“注”者,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思维的膜拜式领受、诠释和沿袭,致使后学者很难进入独立思考、自由阐述这种“六经注我”的新境界。思维演绎上的“非我化”、结构布局上的格式化、行文话语上的公共化,抑制心智敏捷、理路缜密、擅长逻辑思辨的学子,弱化语用文化的科学性品质。由是观之,“哲学转向”背景下的高考作文价值导向在汉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
通过高考作文来释放考生的“思想力”和“评论力”,与国际影响广泛的“学术能力导向”一致。该导向以“问题讨论”为抓手、以科学评论为文体、以生活经验为依托、以精彩演绎为旨归,要求考生通过逻辑思辨、缜密论证、独立表达来完成基于主体心灵和生活经验的写作过程。当考生以独特的哲学思辨来重组机械主义的客观“物象”、能不拘泥作为现象的“实事”追求“真知”,那么,作文过程就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体操”并练就语言强国战略所必需的逻辑思辨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
“沟通”话题及范文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
同学们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关于高考作文的写作。首先我想说一下,写好作文最基本的一个要求,要切题。同学们可能说了...
李华波题目设计: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或许你有一段...
话题引入这里所谈的伟人并不等同于“名人”,因为名之所得,途径甚多,在传媒发达甚至泛滥的时代,“名人”更容易被批发制...
作者:龚勇军 邮箱: 来自:湖南双峰六中(417707) 2005-03-28话题作文思路开发例解湖南双峰六中(417707)龚勇军邮箱...
1.重说复点一考生在以“个性”为话题的写作中拟题《冬的个性》,主体部分出现“我爱冬。冬,是圣洁的象征”、“我爱冬。冬...
精心锤炼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佳酿总是经过长久的酿造才有它独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样,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只有悉心经营、认真准备,才可能得到理想的成绩。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224001)一看到2005年的“凤头、猪肚、豹尾”,我立即想到2004年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前后...
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洪劬颉我是最早看到江苏卷的作文题的,后来陆续看到全国各省市的题目,颇...
0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