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高一语文电子教材 > 拿来主义①(精选16篇)

拿来主义①(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1

拿来主义①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问题1: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听凭送来  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一)问题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问题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后记】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拿来主义①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附:语言风格部分板书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 孱头 蹩进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国粹 冠冕堂皇

拿来主义①篇3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

一、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

1、注音

磕kē羹gēng炙zhì冕miǎn吝lìn啬sè髓suǐ孱càn蹩bié粹cuì诩xǔ

2、解释

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3、辨音

①给gěi交给②得dé得到

jǐ自给自足děi可得注意

de跑得快

4、辨形

①粹精粹②辨辨别③蹩蹩脚

悴憔悴辩辩护蹙蹙眉

猝仓猝辫辫子鳖鱼鳖

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就刻不容缓。但有人被外国的“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来”与“送来”加以区分,强调不能听任别人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好的东西必须“自己来拿”。到此为止,是论证为什么要实行。接着,作者论证怎样实行,对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针对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文章以“孱头”“昏蛋”“废物”等三种人对待一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并同样以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后,指出实行和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试参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

(破)

“送去主义”

(1—4)  起因  为什么实行

(1—7)

事实:有往无来

实质:自欺欺人

后果:亡国灭种

(立)

(5—10)  必要性:与“送来”区别

含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基本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  怎样实行

(8—10)

必要性、紧迫性:与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

请同学们注意左右两侧大括号并非对应。

四、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一个关联词“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实”这正是因为‘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句吗?

不是,文章前半部分运用的是因果论证,论证为什么要实行,原因在于:“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它们表现虽截然相反,但实质一样,都是祸国殃民“闭关主义”的危害有目共睹,不作评论,作者集中笔墨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从长远看,它会导致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它招来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送去主义“不可取,同样,如果听凭“送来”,也会大受其祸害。所以,第七段得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针锋相对地提出””。

2.怎样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为“送去主义”典型的“学艺上”的事例?

第一段中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事例,都是用来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行径的。在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和画展,送艺术家出国表演和介绍,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有往无来;“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活画出“大师们”献媚讨好的丑态;“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这三个事例充分揭示出国民党政府欺世惑众伎俩的可鄙可笑,也与下文批判“丰富”“大度”联系照应。

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点明了”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余地。与“送来”意思相当的词是第四段中的“抛给”,有意图地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给”。“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这句话消除了“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人的误解,洋货并不是都不好,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第九段是如何论述怎样实行的?试具体说说段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述怎样实行。开头一句,“他占有、挑选”简洁、精确而明白地表述了的基本原则。接着,就以一系列比喻对如何实行加以具体论述:“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这些比喻将如何“挑选、占有”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读者理解了的内涵,起到了论证作用。

6.课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哪五个问题?其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提的五个问题是: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是强调实行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积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五、揣摩语言。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点词含义,首先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给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发掘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是几张画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丰富”与“大度”原指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这里是讽刺意味的反语,意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拱手将国家领土、主权、物质文化财富“送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4、用“摩登”一词,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

六、阅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下面两段话的内容,加深对一文的理解。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新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拿来主义①篇4

●备课资料

一、课文析读

《拿来主义》:议论文的典范

《拿来主义》是杂文的典范,也是议论文的典范。

层次繁密,思路开阔。文章无论是批判错误主张还是阐述正确观点都涉及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处于同一思维层面,至少处于以下四个层面:“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相对立,“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与“送来”相区别,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对比。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各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以及“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是第二个层面的对比。对待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化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属于第三个层面的对比。对“鱼翅”不“抛在路上”,而是“吃掉”;对“鸦片”“不当众摔在毛厕里”,而是“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是第四个层面的对比。文章就是这样,通过一层深过一层的对比,将道理论述得极为透彻。

逻辑严密,说理辩证。鲁迅先生在论述“拿来主义”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易混淆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也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都加以辨析,真可谓滴水不漏。例如,在论述到“送去主义”会使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时,将“抛给”与“抛来”做了区分。其言下之意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在谈到“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时候,特别强调“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这就揭示了表面上看都是“来”的东西实质并不相同:一是帝国主义为了赚钱而不顾我国利益的倾销,一是我们为了发展自己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样严格的区分、严密地论证,就使文章具有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详略得当,针对性强。文章有的地方惜墨如金,如对于“闭关主义”只是一笔带过,对于“拿来”与“送来”的区别只是点到为止;有的地方用墨如泼,如对于“送去主义”的批判,关于对待外国文化的种种错误态度,“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等。详略的不同处理,体现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语文教学与研究》.9,有删节,原作者:阚兴礼、周厚英)

二、焦点争鸣

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叫屈

于发忻

《拿来主义》是鲁迅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有代表性的杂文,也是几十年来我国必选的中学传统语文课文。从总体来理解鲁迅此文的旨意,可以认定:鲁迅的“拿来主义”主要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也是针对所谓洋人的“送来”而言的。鲁迅并不是反对“送去”,“送”是免不了的,甚至还是需要的;鲁迅所反对的只是一味地“送”,只“送”不“拿”。鲁迅说: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旨。在鲁迅的笔下,“送去”一旦成了“送去主义”,再加上还“讨”得洋人“送来”些什么的,那可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卖国主义了。“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碰了一连串大钉子之后的产物。君不见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吗: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长此下去,自然“国将不国”,只有当亡国奴的份了。那么西洋人、东洋人又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呢:洋枪、洋炮、洋烟、洋货、洋教、洋文化,洋人的糟粕渣滓夹着靡靡之音,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决着中国的堤坝,浸泡着中国人的家园。在中国人惨遭日寇铁蹄蹂躏的当头,在中国土地上“全盘西化”的谬论竟然甚嚣尘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了战斗的怒吼:反对卖国的“送去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者恶意的“送来”;我们要爱国,要让贫弱的祖国富强起来,为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和优点统统“拿来”。

鲁迅本人就是自己所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杰出执行者。鲁迅自己有“送去”外国的,但从外国“拿来”的更多:他的三百多万字的译作,他自己编辑出版的多本介绍外国优秀美术作品(尤其是版画)的选集,多次筹办的外国优秀画展……这都是明证,证明鲁迅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可鲁迅的光辉思想却被人曲解了。

曲解之一:主题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这种“继承”论是长期以来对《拿来主义》最大的曲解。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本编者采用的几乎都是这种观点,编者通过课本的“提示”“习题”以及统编“教参”“教学用书”向全国的中学师生灌输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因此也就成了对广大中学师生最大的误导,这种误导以至于延伸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总体理解文意。而与之配套的《教学用书》所收录的徐中玉的《创新必须择旧》一文则明确指出:《拿来主义》是“讨论继承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同样是新版《教学用书》所收录的北大中文系《〈拿来主义〉分析》一文也明确指出:通过大宅子的比喻,“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本文是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实际上这就是课本编者所理解的本文的文意。但是我们的读者只要稍微认真地读一读原著,就能够轻易地看到: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分为篇幅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部分,或者说中间还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包括两个自然段)。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仅用一句话批判“闭关主义”作为引入之后主要批判“送去主义”,后半部分主要是提倡“拿来主义”。但前后两半部分却不是平分秋色,前半部分是为后半部分蓄势,作铺垫,后半部分才是文章的主旨,这只要看一看文章的标题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在总体理解文意的时候,既要把着眼点放在后半部分,但也不能对前半部分视而不见。“闭关主义”是不送不拿,不去不来。那“送去主义”是谁“送”给谁?自然是中国人把自己的什么东西都送给“别人”,送给“洋人”,送给外国。而“拿来主义”又是谁把谁的“拿来”?当然是中国人把外国人的好东西都拿来。就是取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洋为中用。所有这些无论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分明都是就横向而论,就中外关系而论,就对外政策而论,通篇是一条线贯串下来的,怎么可能又突然冒出个什么纵向的古今遗产继承论?如此这般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显得格格不入?鲁迅明摆着的这多么简单(却极重要)的立论,多么清晰的逻辑思路,几乎凭着直觉一读就懂的浅显道理,到了那些学问高深的“权威”们的笔下怎么就变得如此“南辕而北辙”,背道而驰,不可思议了呢?

曲解之二:主题是批判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提倡古为今用。此种“古今”论观点其实与上述的“继承”论之说同出一辙,皆是纵向立论。外国人的东西需要横向拿来,若是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则属于纵向继承。既如此,要真是老祖宗的东西何需说“拿”,而“继承”外国人的东西又从何谈起。难道要从外国人那里“拿来”才能得以“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吗?这种捉襟见肘的“继承”说既然不能成立,“古今”论自然也就不必多议了。

曲解之三:主题是既批判“盲目排外”,又批判“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提倡“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并举并重。新版的《教学用书》就认为本文论述对外国文化遗产和本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然,这种古今中外“并举并重”论貌似全面,实则同样是对鲁迅原文的曲解。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其一,鲁迅论述的是如何对待外国的东西,其中当然也包括外国的古代文化,但却是既非单是“文化”方面的,更不限于所谓(文化)“遗产”,而且应该说显然还有比“文化”更多方面的内容,更多的也恐怕应该指的是现代化的、崭新的、先进的东西。其二,《拿来主义》的主旨是提倡“洋为中用”而不是“古为今用”。“古为今用”是对的,也是鲁迅的一贯主张,但它却不是《拿来主义》的立论所在,不能把它硬拉来和“洋为中用”搭配在一起塞进《拿来主义》的主题里面来。因为把错的或者不恰当的论述和对的论述相加起来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就像“-0.5+0.5”不等于1而只能等于0一样。

曲解之四:“大宅子”纵向比喻论,认为“大宅子”的比喻属于古今纵向继承的比喻,这个纵向比喻要么导致本文主旨是关于继承遗产的立论,要么就只能算是鲁迅的一个“败笔”,云云。江苏的匡吉先生就在《中学语文》杂志上撰文指责这是鲁迅的“败笔”而无需“为贤者讳”。我们不能苟同“败笔”说。“大宅子”的比喻是《拿来主义》一文后半部分的主体,占了后半部分的大部分篇幅,不可不弄明白设喻的用意所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凡设喻多是就近取材,取读者所熟悉而容易理解的事例,所以鲁迅选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宅子”设喻。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要表达“拿来主义”的主题,大概没有比“大宅子”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比喻了。大宅子所比喻的三种情况真是恰到了好处。就是过了六七十年之后的今天,“败笔”说的作者也没能举出更为恰切的例子来作为设喻的反驳。只要你认真读一读鲁迅的原文,你就可以看到:鲁迅讲的是一个穷青年得了富家翁的一所大宅子,鲁迅叫你不要问它的来历,而只要问对它的三种情况的态度,也就是应该怎么办?注意:鲁迅在这里说,且不问这个穷青年是“骗来的,抢来的”,或者是“继承的”“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其实,既是“穷青年”,又何来“大宅子”“继承”?“继承”只占鲁迅“且不问”的四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为什么会有一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硬是情有独钟,舍三取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穷究不舍呢?况且鲁迅明明要我们“且不问”,可我们为什么有些人却偏要向“牛角尖”“问”到底呢?其实在这里,穷人显然不是富翁财产的纵向继承者。在这里,穷人与富翁的关系,穷人与富翁在“大宅子”中的关系,恰恰是横向的穷富关系,就像当今世界上穷国与富国在先进发达的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中的关系,并不是什么“古今、纵向、继承”的关系一样,不是富人变成穷人,穷人继承富人,不是富国变成穷国,穷国继承富国。明确了这一点,那些竟归过于鲁迅而画地为牢穿凿附会的论调就会不攻自破,我们就会明白鲁迅为什么举穷人与富翁围绕“大宅子”的关系来设喻的道理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叹服鲁迅“大宅子”的比喻是何等的形象贴切,恰到好处,何等地具有点睛之力,点睛之美,也就会明白鲁迅的“拿来主义”对于我们今天强调发展中的国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面这一立论具有多么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曲解之五:主要是阐明文化问题。新版的《教学用书》就明白地提示“大宅子比喻文化”,指出《拿来主义》所要阐明的就是对待文化的态度。(书中所收录的徐中玉的文章则更是把它缩小到只是讨论文学问题,把“文化”压缩到“文学”)这种“文化”主旨论几十年来始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居于指导和主导地位,但只要看一看《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和论述内容,就不难认清这显然是对《拿来主义》主旨的贬低和缩小。我们知道: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白色恐怖盛行,文网严密,“禁谈国事”的国民党当局的检察官对报刊的每一篇进步和革命的文章都在进行“明诛暗杀”,迫使勇而有谋的鲁迅的许多文章不得不采取“障眼法”,使用曲笔,“避实就虚,顾彼忌此”,不能直白,所以我们不要忽视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诸如奚落、反语、揶揄、讽刺等等笔法的运用,不要把《拿来主义》文章中“碰了一串钉子”之后“别的且不说罢”这类把当局卖国的事实藏于“别的”词中的隐语轻易忽略去而不再深究它所隐含的深意。仔细琢磨鲁迅在文中的用笔,读者不难感触到作者有时是顾左右而言他,在指桑骂槐,其中还包裹着声西(送去欧苏)而击东(送给日寇)的立意,别有一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滋味。鲁迅文中虽有“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种意在给检查官造成错觉的话,造成似乎“此文与时局无关”的假象,但只要你细看一下就会读懂它谈的正是“时局”,而并非“单是”说的“学艺”。因为文中说到的内容,并非“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而是至少可以依次开列如下:枪炮、中国的大门、地下的煤、残羹冷炙、鸦片、废枪炮、香粉、日货、洋货、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等等。难道这些都只是“文化”吗?当然不是,而且可以说都关乎国计民生乃至民族存亡。显而易见,《拿来主义》所论述的,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所要拿来的,虽然包括“文化”方面的东西,但同样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当然是批判地有选择地为我所用,使之既是属于世界先进的东西,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东西。如果像一些“权威”们所诠释的:鲁迅的“拿来主义”所要拿来的只是“文化”,包括中外的“文化”,或者像有些人原来说的只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后来又转而说是外国(或者说“外来”)的“文化”,云云,如此这般,鲁迅《拿来主义》的题旨真谛就被他们人为地活活地阉割了,凌迟了,“拿来主义”的思想高度也就被他们这样斯斯文文地给大大地降低了。

在《拿来主义》发表了XX年之后,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但鲁迅的“拿来主义”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在解放以后的头30年里,曾经泛起过一股“穷则革命富则修”的思潮甚至鼓吹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方面是闭关锁国,名曰“防修”,固步自封,而不思革故鼎新;而另一方面却把最好的东西一点也不吝啬地送给外国人,把差的留给自己,美其名曰“国际主义”,以至于人们以能购买到所谓“出口转内销”的东西为荣。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秘方、科技情报拱手送给外邦,让外国人在这些方面的产品轻易地超过中国并且得以压倒中国,还美其名曰“友谊第一”,全然没有鲁迅“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的气味,相反还要把鲁迅所列举的“送去”的情况说成是鲁迅的一种什么偏见。然而如果没有“礼尚往来”,又何以言“交流”?上述这种状况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才得以从根本上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遵循“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洋为中用”的理论,打开了国门,大踏步走向了世界,全方位地学习、借鉴和输进、“拿来”了现代化发达国家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从而使国力得以迅速大增,终于实现了民族中兴,迈进了小康的社会,而今“入世”在即,富强在望,我们终于可以巨人般地屹立在东方雄视世界了。虽然在我们打开了大门和窗口之后,一些外国人也趁机“送来”了一些过时的东西或者劣货,我们的一些国人没有记住鲁迅关于要有辨别、有挑选的教导,带着私心,失去必要的警觉,捡起了一些外国的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甚至是腐朽的货色。这当然是不好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改革开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鲁迅“拿来主义”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证明“拿来主义”是一条不可颠扑的真理,尤其是在今天具有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三、类文荐读

荐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刘禹锡《杨柳枝词》、赵翼《论诗五绝》

戏为六绝句(之五)

杜 甫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杨柳枝词(其一)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论诗五绝(之一)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提示:杜甫爱古不薄今,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对六朝文学应采取既要继承又要批判的态度。刘禹锡主张文学创作必须革新,推陈出新。赵翼主张诗歌创作应有时代精神,有个人独创性,反对泥古不化。

四、阅读方略

杂文阅读指导(一):

杂文的特点

杂文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或政治论文,要求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斗争,及其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响。鲁迅的那些“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著名杂文,几乎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实际社会斗争需要而写的,20世纪60年代,邓拓的杂文集《燕北夜话》,都不乏有紧密结合形势、配合斗争和为现实服务的好作品。

2.短小犀利

杂文不仅要求篇幅短小,还要求内容与表达的犀利有力。这主要表现在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或论争性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可以看做是匕首、投枪、解剖刀、清醒剂。

3.幽默感和灵巧性

这是就杂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趣而言的。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只要求逻辑严密、论证深刻,它还要求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幽默感和举重若轻的灵巧性。谈天说地有哲理,嬉笑怒骂皆文章,这便是你们所说的“杂文味”的重要特点。既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平常话中开掘出深刻的道理,也善于运用反语、夸张、类比、比喻等手法,既夸张,又真实地显示对象的可笑面目。总之,它的文章风格应该是力度与机智并胜,辛辣与风趣共存。

4.议论形象化

人们爱读杂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仅因为它内容充实,触及时弊,而且还有生动和形象性的特点。

杂文中的形象描述往往借助典故、笑话、趣闻、传说等内容,通过打比方、作类比、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和议论挂钩,将形象作为说理的依据,或是“即物以明理”,使理趣和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完全融成一体。

拿来主义①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鲁迅先生的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下面几个句子,是否只谈文化遗产问题?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三)本文论证艺术

拿来主义①(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

  • 勾 践 灭 吴 《国 语》

    勾践灭吴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

  • 冬 天 之 美 乔治·桑

    冬天之美 乔治·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

  • 琐 忆 唐弢

    琐忆 唐弢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

  • 内 蒙 访 古 翦伯赞

    内蒙访古 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 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

  •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

  • 过万重山漫想 刘 征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一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参加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隆重集会,我感到十分...

  • 4、杜鹃枝上杜鹃啼①

    周瘦鹃返回页首自读提示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

  •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①

    恩格斯返回页首自读提示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学习中要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并揣摩词语的感情色...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