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级物理教案 > 焦耳定律(精选17篇)

焦耳定律(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54

焦耳定律篇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2.5焦耳定律

年  月   日

课题

§2.5焦耳定律课型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功的概念,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理解电功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2、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推导电功的计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电热功率的概念、公式。难点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等效法、类比法、比较法、实验法教 学手段    灯泡(36v,18w)、电压表、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若干、投影仪、投影片、玩具小电机                   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教师:用电器通电后,可以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并说明其能量的转化情况。学生:(1)电灯把电能转化成内能和光能;(2)电炉把电能转化成内能;(3)电动机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4)电解槽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教师:用电器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电流做功的多少及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学习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二)进行新课1、电功和电功率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电场力的功的定义式是什么?(2)电流的定义式是什么?学生:(1)电场力的功的定义式w=qu(2)电流的定义式i=教师:投影教材图2.5-1(如图所示)如图所示,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由于这段电路两端有电势差,电路中就有电场存在,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i,在时间t内通过这段电路上任一横截面的电荷量q是多少?学生:在时间t内,通过这段电路上任一横截面的电荷量q=it。教师:这相当于在时间t内将这些电荷q由这段电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电场力做了多少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qu=iut教师:在这段电路中电场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电功:(1)定义:在一段电路中电场力所做的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2)定义式:w=uit教师:电功的定义式用语言如何表述?学生:电流在一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和通电时间t三者的乘积。教师:请同学们说出电功的单位有哪些?学生:(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2)电功的常用单位有:千瓦时,俗称“度”,符号是kw·h.教师:1kw·h的物理意义是什么?1kw·h等于多少焦?学生:1kw·h表示功率为1kw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h所消耗的电能。1kw·h=1000w×3600s=3.6×106j说明:使用电功的定义式计算时,要注意电压u的单位用v,电流i的单位用a,通电时间t的单位用s,求出的电功w的单位就是j。教师:在相同的时间里,电流通过不同用电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例如,在相同时间里,电流通过电力机车的电动机所做的功要显著大于通过电风扇的电动机所做的功。电流做功不仅有多少,而且还有快慢,为了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引入电功率的概念。(1)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电功率。(2)定义式:p==iu(3)单位:瓦(w)、千瓦(kw)[说明]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做功的“多少”不同。电流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电流做功慢,但做功不一定少。教师:在力学中我们讲功率时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之分,电功率有无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之分呢?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1)利用p=计算出的功率是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2)利用p=iu计算时,若u是某一时刻的电压,i是这一时刻的电流,则p=iu就是该时刻的瞬时功率。教师:为什么课本没提这一点呢?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这一章我们研究的是恒定电流,用电器的构造一定,通过的电流为恒定电流,则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必是定值,所以u和i的乘积p不随时间变化,也就是说瞬时功率与平均功率总是相等的,故没有必要分什么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了。[说明]利用电功率的公式p=iu计算时,电压u的单位用v,电流i的单位用a,电功率p的单位就是w。2、焦耳定律教师:电流做功,消耗的是电能。电能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与电路中的电学元件有关。在纯电阻元件中电能完全转化成内能,于是导体发热。设在一段电路中只有纯电阻元件,其电阻为r,通过的电流为i,试计算在时间t内电流通过此电阻产生的热量q。学生:求解产生的热量q。解:据欧姆定律加在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u=ir在时间t内电场力对电阻元件所做的功为w=iut=i2rt由于电路中只有纯电阻元件,故电流所做的功w等于电热q。产生的热量为

q=i2rt教师指出:这个关系最初是物理学家焦耳用实验得到的,叫焦耳定律,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学生活动:总结热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热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热的功率叫做热功率。(2)定义式:p热==i2r(3)单位:瓦(w)[演示实验]研究电功率与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投影)实验电路图和实验内容:取一个玩具小电机,其内阻r=1.0ω,把它接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1)先夹住电动机轴,闭合电键,电机不转。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0.50v,记下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小电机消耗的电功率和热功率,并加以比较。(2)再松开夹子,使小电机转动,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0v(此电压为小电机的额定电压),记下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小电机消耗的电功率和热功率,并加以比较。[实验结果](1)电机不转时,u=0.50v,i=0.50a,

p电=ui=0.50×0.50w=0.25w

p热=i2r=0.502×1.0w=0.25w

p电=p热(2)电机转动时,u=2.0v,i=0.40a,

p电=ui=2.0×0.40w=0.80w

p热=i2r=0.402×1.0w=0.16w

p电>p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实验结果,总结电功率与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师生共同活动:总结:(1)电功率与热功率的区别电功率是指输入某段电路的全部功率或在这段电路上消耗的全部电功率,决定于这段电路两端电压u和通过的电流i的乘积。热功率是在某段电路上因发热而消耗的功率,决定于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的平方i2和电阻r的乘积。(2)电功率与热功率的联系若在电路中只有电阻元件时,电功率与热功率数值相等。即p热=p电教师指出:上述实验中,电机不转时,小电机就相当于纯电阻。若电路中有电动机或电解槽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绝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或化学能,只有一少部分转化为内能,这时电功率大于热功率,即p电>p热。教师指出:上述实验中,电机转动时,电机消耗的电功率,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故p电>p热。(投影)教材56页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例题的分析、求解。(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实例探究☆求两点间的电势差【例1】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对一个“220v,40w”的灯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接在110v的电路上时的功率为20wb.接在110v的电路上时的功率为10wc.接在440v的电路上时的功率为160wd.接在220v的电路上时的功率为40w解析:正确选项为bd。(法一)由得灯泡的电阻ω=1210ω∴电压为110v时, w=10w电压为440v时,超过灯炮的额定电压一倍,故灯泡烧坏,p=0.(法二)由。可知r一定时,p∝u2,∴当u=110v=,p=p额/4=10w说明:灯泡是我们常用的用电器,解题时一般不考虑温度对其电阻的影响。用电器的标称值,指其额定值,即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功率以及电流值,由p额=u额·i额可知,p、u、i有同时达到、同时超过、同时不满足的特点。【例2】一直流电动机线圈内阻一定,用手握住转轴使其不能转动,在线圈两端加电压为0.3v,电流为0.3a。松开转轴,在线圈两端加电压为2v时,电流为0.8a,电动机正常工作。求该电动机正常工作时,输入的电功率是多少?电动机的机械功率是多少?解析:电动机不转动时,其消耗的电功全部转化为内能,故可视为纯电阻电路,由欧姆定律得电动机线圈内阻:电动机转动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机械能,其输入的电功率为p入=i1u1=0.8×2w=1.6w电动机的机械功率p机=p入-i12r=1.6-0.82×1w=0.96w说明:在非纯电阻电路里,要注意区别电功和电热,注意应用能量守恒定律。①电热q=i2rt。②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也就是电流的功w=iut。③由能量守恒得w=q+e,e为其他形式的能,这里是机械能;④对电动机来说,输入的功率p入=iu;发热的功率p热=i2r;输出的功率,即机械功率p机=p入-p热=ui-i2r。【例3】潮汐发电是利用涨落潮的水位差来工作的,潮差越大,海水流量越大,发电功率也越大。我国潮汐能的可供开发的总装机量为3.6×107kw。1980年8月,在浙江江厦建成第一座潮汐电站,装机量为3×103kw,平均年发电量为1.7×107kw·h,其规模居世界第二位。(1)试根据上文中给出的数据,计算我国建造的江厦潮汐电站平均每天满负荷工作几小时?(2)设江厦潮汐电站涨潮和落潮时的平均潮差为6m,计算每次涨潮时流量是多大?(设潮汐电站的总能量转换效率为50%)解析:(1)江厦潮汐电站功率为3×103kw,年发电量为1.07×107kw·h,由公式w=pt可算出每天满负荷工作的时间为 s=9.8h(2)由文中给出数据及每天涨、落潮的次数可知,平均每次的发电量为j因为所以每次涨潮的平均流量为m3/次说明:本题涉及到潮汐这种自然现象,涨潮和落潮时均有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例4】如图所示,有一提升重物用的直流电动机,内阻r=0.6ω,r=10ω,u=160v,电压表的读数为110v,求(1)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是多少?(2)输入到电动机的电功率是多少?(3)在电动机中发热的功率是多少?(4)电动机工作1h所产生的热量是多少?解析:(1)设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u1,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u2,则

u1=110v,u2=u-u1=(160-110)v=50v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i,则i== a=5a(2)输入到电功机的电功率p电,p电=u1i=110×5w=550w(3)在电动机中发热的功率p热,p热=i2r=52×0.6w=15w(4)电动机工作1h所产生的热量q,q=i2rt=52×0.6×3600j=54000j说明:电动机是非线性元件,欧姆定律对电动机不适用了,所以计算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时,不能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除以电动机的内阻。通过计算发现,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远大于电动机的热功率。 

学生活动

作  业书面完成p57“问题与练习”第4、5题;思考并回答其他小题。

板  书  设  计教学后记

焦耳定律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 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 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焦耳定律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 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 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焦耳定律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 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 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焦耳定律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 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 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焦耳定律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 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 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焦耳定律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焦耳定律是重要的物理定律,它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热能转换中的体现,本节在电学中是重要的概念之一。学生学好这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为学生升入高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A.重点:理解焦耳定律,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计算公式。

B.难点:帮助学生认识电流做功和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防止学生乱套用公式。

C.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做好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在得出了焦耳定律以后介绍焦耳定律公式及其在生活、生产上的应用。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焦耳定律(内容、公式、进行一些计算),知道电热器的工作原理(电热器的发热体为什么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取一边实验一边讲解、边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的用电器(热得快、电热杯、电烙铁、电饭锅、电风扇、电视机、电灯等)引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猜想、讨论,告诉学生科学家们也经常使用“猜想”这种方法来研究有关问题。

教师、学生共同确定因素:电流的热效应——所以有电流(I);因导体的电阻影响电流的大小,所以应该有电阻(R);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不难知道导体放出的热量还与时间(t)有关。

在I、R、t三个量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呢?先让学生讨论,并设计研究的方案。利用控制变量法,结合人教版第115页可设计如下实验:

(1)I、t不变,甲的电阻大于乙的电阻观察实验,此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2)当温度计降回原来温度,加大电流、用与(1)同样的时间,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I、R不变,时间越长电流放出的热量越多。

教师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总结出焦耳定律内容、公式,让学生自己搞清Q、I、R、t各个量的单位,进行公式变形。

焦耳定律篇8

一、教材分析:

这学期所教的内容是选修3—1,如果时间上允许,再进行选修3—2第一章的教学。选修3—1,共分为三章,分别是第一章静电场、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三章磁场。静电场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内容之一,它的核心是电场的概念及描述电场特性的物理量,全章共9节内容,从电荷、电场的角度来研究电学中的基本知识。恒定电流为第二章内容,其中要研究的内容为一些基本的电路知识,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等。本章的知识要以静电场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静电场的有关内容。最后一章为磁场,磁场和电场密切联系又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对比可以对本章内容起到良好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这届高二学生基础较差,对少部分同学要提高要求,除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外还应掌握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能力。对于大部分同学则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出路在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焦耳定律篇9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公式,能进行相关运算。

2、理解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能结合实际问题区分电功和电热,进一步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和普适性。

二、问题导读:

1、当电路接通时,电路内就建立起了_____,自由电荷在_____作用下____运动而形成电流,这时电场力对自由电荷做了功,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计算公式:____。

2、电流做功的快慢用_____表示,它等于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额定功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耳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功与产生的电热_____,电热的计算公式还有:________________;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做功所消耗的电能除部分转化为内能外,还要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这时电功用公式______________计算,产生的电热只能用公式______________计算,此时,电功W___(填“大于”或“小于”)电热Q。

4、焦耳定律的微观解释:当导体内的电子在_____作用下做_____运动时,会与金属离子不断碰撞,碰撞时把一部分动能传递给离子,使离子的热运动____,导致导体发热。显然,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碰撞就越频繁、剧烈,发热就越___。

5、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___能的设备,电动机通电后,电流做的功_____(填“大于”或“小于”)产生的机械能,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电流的热效应的广泛应用和危害。

三、实例引领:

例一、1、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U,额定电流为I,线圈的电阻为R,则此电动机的'额定功率(输入功率)为_____,正常工作时的热功率为______,输出的机械功率为______,电动机的效率为______。三者的关系可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电动机突然卡住不转,此时输出的机械功率为________,电动机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_____能,此时的电流为______,热功率为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一台直流电动机所加电压为110V,通过的电流为5A。该电动机把一个质量为50kg的物体以0.9m/s的速度匀速提高,求①电动机的电功率和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不计摩擦);②如果电动机突然卡住,通过线圈的电流是多少?电动机的功率是多少?

例二、关于电功率和热功率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功率就是热功率

B、统一电路中,电功率可以大于等于热功率,也可以小于热功率

C、电功率就是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功率

D、热功率就是电路中因发热而消耗的功率

四、同步达标:

1、课本P59:1—3题

2、一只普通的家用照明白炽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它的电流值与哪一数值较为接近?

A、20AB、2AC、0.2AD、0.02A

3、一台电风扇,内阻为20Ω,接上220V的电压后,正常运转时它消耗的电功率是66W,求:⑴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的功率各是多少?电机的效率是多大?

⑵如果接上电源后,扇叶被卡住不能转动,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多大?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和发热功率又各是多少?

4、微型吸尘器的直流电动机内电阻一定。当加上0.3V的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0.3A,此时电动机不转。当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2.0V时,电流为0.8A,这时电动机正常工作,则吸尘器的效率是多少?

五、能力提升:

同步训练P69---70,能力培养1----7题。

焦耳定律篇10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焦耳定律。我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我把学情分析作为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

一、学情分析。

在心理方面: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物理实验较感兴趣。但缺乏理性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观察能力有待提高。知识能力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一名教师不仅要备好学生,更要备好教材。下面我将从内容定位和教学重难点来对教材进行分析。焦耳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热能转换中的体现,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本章结构来看,电与热是对电能、电功率的应用总结,也是从电热角度认识安全用电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电热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电流热效应的影响因素,焦耳定律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分析得出电流热效应的影响因素。

为加深学生对电流热效应影响因素的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决定性的结论,给出焦耳定律后,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物理公式进行推导,以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进行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焦耳定律的内容,并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体会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4、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5、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

四、教法学法

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学法的选择是关键。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运用如下4种教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4、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探究电流相等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涉及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5、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了焦耳定律后,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出身边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理念。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可设为如下五大环节:1创设情境,诱导思维2师生互动,全员探究。3分析推理,规律应用4知识迁移,拓展延伸,5总结提炼,当堂检测。

一)创设情境诱导思维

生活中的物理周六,小明的爸爸出门前嘱咐他好好写作业,不要看电视。爸爸回来时看到他在认真写作业,电视机也没打开,很高兴。可之后就发现,小明刚看过电视。聪明的爸爸是怎样判断的呢?从生活走进物理,洗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全员探究

教师给电炉丝通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导线却几乎不热?从而引出要研究的课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探究任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师进行分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要研究多个变量与一个量的关系,我们应该用哪种方法呢?另外怎样来显示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提醒学生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在实验中的运用。比如:将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转化为烧瓶中煤油温度升高的多少。学生集思广益,画出实验电路图。

出示实验器材后,要学生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连接实物,进行实验。实验一探究热量与电阻关系,要保证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比较不同电阻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实验二探究热量与电流关系时,去掉一个烧瓶,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以改变通过导体的电流,保证电压。通电时间一定时,观察现象。实验三,探究热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也要控制电压和电流相等。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不难得出电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

在此环节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探究活动制订一个目标,明确探究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分析推理,规律应用。

教师向学生说明: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我们做的探究实验只能得出Q与I、R、T的定性关系,但早在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实验,已总结出他们的定量关系!这就是焦耳定律、教师向学生强调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为了加强学生对焦耳定律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向学生强调;在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情况下,可以由电功率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得出焦耳定律。在此要强调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才可以这样推导,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路消耗的电能要大于产生的热量。

学生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后,再讨论前面“炉丝和导线”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成就感。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焦耳定律,并且规范解题步骤。

四)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讨论: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为我们服务的呢?从而将教学内容拓展到电热的利用和防止上。向学生说明:也有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希望用电器的温度过高,比如电视机后盖上的散热孔,就是为了避免电热过高,损坏电器设计的。放映如下视频,热得快也是利用电流热效应来工作的,它的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用热得快烧水时,如果使用者忘记切断电源或者水被烧干后,很容易引起火灾。让学生学会辩证得看待问题,加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五)总结提炼,当堂检测

最后,让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内容,教师适当的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系统。课堂最后当堂检测。要求学生,课下自制一个有高低两档的简易电热器,另外还要学生上网查找用电安全常识,为第五节安全用电的学习做好准备。

我的板书分为两块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用于板书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知识结构。副板书部分,用于显示实验电路图,及课堂上随机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

焦耳定律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运用,知道电热器的原理及构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能从感知事物→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知识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渗透实事求是和科学献身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组内同学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加强师生间相互反馈,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学时就将学生4人一组分组,分组时男女生分开后,自由组合,便于讨论与交流,随着学习的深入,可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每个组至少有一个好的同学能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带领小组同学开展自主式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

学生用:铁架台、学生电源、大号试管和温度计各三支、导线若干、量筒、煤油、电阻丝(5、10、10欧各一根,教师课前用电炉丝截取并焊好导线)。每小组一套。

教师用:与学生的基本相同,温度计改用数字的,另加各种电热器(电炉、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等)、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平台。

五、探究实验:

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

六、教学活动实录(部分):

(一)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示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这几种电器各有什么功能?

生:煮饭、照明、吹风。

师:这些电器虽然功能不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请三位同学上来各拿一个电器,同时通电实验1分钟,并请他们触摸电器和电扇的电动机部分)

(凡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生:它们工作时都会发热。

师:对!电流通过任何电器或导体,电器和导体都会发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热效应。(教师

板书:电流热效应)

师:这种现象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生:电能转化为内能。(教师板书:电能转化为内能)

师:它们产生的热量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讨论后)它们产生的热量有多有少。

(在学生心里自然产生了“产生热量有多少?”这个问题。)

【点评】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建立问题期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科学探究焦耳定律:

师:既然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的热量不同,同学们会想到什么问题?

(学生议论纷纷,举手发言,教师引导)

生: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你们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去猜想)

(学生议论纷纷,举手发言,教师引导)

生:可能与电压、电流、电阻、时间或其它等等因素有关。(学生猜想)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猜想对不对呢?(引导学生进入实验研究)

生:我们用实验来验证!(通过平时的教学,学生都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问题都要由实验事实来评判)

【点评】各种研究问题和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充满兴趣和动力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时间可以长一点)

【点评】教师开始不要给任何提示,以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开思维去思考,培养学生开放型思维能力。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焦耳定律(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