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七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 塞翁失马(通用12篇)

塞翁失马(通用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0

塞翁失马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通过“读、译、思、谈、聊”五步骤,结合小组合作方式研读课文,并掌握“亡、吊、居、将、富、折、引”等字词的解释。

3.探究“福祸相依”的寓意,体会劝说辞的妙处,用辩证的眼光看得失,保持平和达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读、翻译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发现寓言的故事的规律,导入塞翁失马。(出示投影图片学生回答,得出寓言的概念。)

1.守株待兔。

2.亡羊补牢。

3.寓言概念。(读)

二、预习检测

1.读:字音、节奏准确,适时点拨书写“父、遽、堕、折、弦、跛”读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

三、介绍《淮南子》

编者、主要内容、道家思想、神话材料。

四、课文解读

1.读课文。(自由读,结合注释,揣测大意)

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翻译,1-4组前4句,5-8组后5句。注意翻译原则(留、删、替、补、调),直译为主。重点字词翻译准确。

展示

生1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预设;小组间质疑,补充)

生3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预设:小组见质疑,补充)

大屏幕出示课文翻译,生齐读加深理解。

3.思考问题。

(1)文章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福?哪些祸?

(3)“其父”又是怎样看待的?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一般人祸福祸福

塞翁福祸福福

4.谈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猜一猜省略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有关福祸的成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祸得福。。...

寓言说辞的魅力:间接劝诫的好处,给人以警示,发人深省,又委婉耐听。

5.聊收获。

结合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看似“不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或者聊聊你类似于“塞翁失马”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

识记实词、虚词及文学常识。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今寓言》,下一期读书会分享。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一般人祸福祸福

其父福祸福福

塞翁失马篇2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⑶人皆吊之(吊:)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⑸居数月(居:)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⑺死者十九(十九:)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与的对立统一关系。

4.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5.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作“白送”之用后,产生了怎样的心情,说了些什么?

6.从下面提示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作话题,发挥想象,编写一则寓言。

⑴嘴和眼的对话;⑵树和斧子。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又不被重视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希腊神话里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物以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添头”。

7.第一段采用的是与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8.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请用一个词语来更明确地表达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

9.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10.文中划横线部分是对赫耳墨斯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心理状态。

11.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

(二)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2.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这两句把蚊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13.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

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14.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a.后悔莫及b.可歌可泣c.乐极生悲d.宁死不屈

15.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6.这则寓言说明了()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三)

春天。在,名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qiˆ)意。白天,他们听鸟儿,看花儿;晚上,他们与星星,同露珠。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林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里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着。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子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Œ)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摸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的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颗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cu)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

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7.本文的体裁是()

a.小说b.童话c.寓言d.民间故事

18.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

19.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

a.欢笑争艳交流谈心b.欢歌争春谈话交往

c.欢笑争春交往谈心d.欢歌争艳谈心交流

20.“渺小”与“卑微”从词性角度看是属于()

a.副词b.动词c.形容词d.助词

2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寓言四则》答案

1.⑴丢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难道⑸过了⑹带领⑺十分之九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4.略,言之成理成文即可,不拘于答案。5.略6.略7.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8.一文不值9.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10.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11.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12.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13.⑴×⑵√⑶√⑷×14.c15.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16.d17.b18.依次是:惬、噬、撮19.d20.c21.告诉人们人生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塞翁失马篇3

[教学目的]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想]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3分钟)1.抢答成语: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展示课件三:)曰 父(fù)子相 其马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堕而shé)其髀          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展示课件四: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展示课件五: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3.质疑或激疑:(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讨论、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1.            背读课文。2.            积累成语。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板书设计: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刘 安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完)

塞翁失马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学会直译和意译结合的翻译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情节,改写、编写寓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言中学会辨证地看待祸福得失等做人、思维的方法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从寓言中获得人生启示

难点:

编写寓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 自主学习之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容易读错的字词:

2.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

文言虚词有:

3、再读课文,弄懂文中词语的意思

亡:            父:                吊:

何遽:          居:                将:

引弦:          折其髀:

4、翻译这则寓言

5、积累:请根据上句补充下句:(你还能找到类似的短语吗?试试看)

鹬蚌相争————

螳螂捕蝉————

塞翁失马————

三、合作学习之研讨赏析

1、分析情节,研讨问题:这则寓言的线索是什么?

2、请根据线索用文中的原句概括故事情节。

3、根据情节概括寓意并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寓意:

启示:(最好能做到角度新表达佳):

四、继续学习之质疑、反思

1、你学了这课后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3、你觉得这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你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新方吗?如果有,请你总结一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4、发挥你的才华,编写一则小寓言,比比谁的故事好看,寓意深刻。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堕马--------保人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塞翁失马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方法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很多故事,像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新课

一、大声地读——读通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

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

(一)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二)翻译下列语句: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生动地读——读懂

1.学生按以下要求朗读,老师适时指导。

(1)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节的波折,也就是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揣摩“塞翁”所说的三句反问句的语气,读出塞翁的处变不惊。

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

2.师生共同合作,读出故事的味道。

(1)老师读塞翁说的话,学生读旁白。

(2)老师读“得马、相保”这两个“扬”的情节,学生读“失马、折髀”这两个“抑”的情节。

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深入地读——读透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3.积累与本课意思相近的成语。

否极泰来

福祸相依

亦得亦失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寓言作品选》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篇6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护(pì)爱(mù) b.视(fǔ) 味(fàn)c.愧(cán)忌(dù) d.烟(cōng) 立(chù)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3.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是(   )a.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不受尊重。b.他想知道人对神是否尊重。c.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d.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是否受到极大的尊重。4.蚊子第二次吹喇叭的原因是(   )a.有意气一气狮子,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b.得胜后骄傲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c.宣扬自己的功绩,要称雄于动物界。d.庆贺自己战胜狮子而奏乐。5.写出两则寓言的寓意。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蚊子和狮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填空。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用拟人化的________作主人公,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一)语段点将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1.蚊子先说:“你并不比我强”,然后说:“我比你强得多。”这是使用________法,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蚊子所用的战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吹着喇叭”所表现的不同内容。①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这里“吹着喇叭”表现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这里的“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文段中加粗词的含义,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强调蚊子至死仍然不服气,因为战胜过强大的动物。b.说明蚊子至死不明白自己被灭亡的原因。c.蚊子为自己的强大而遭覆灭感到惋惜。d.蚊子已感受到是自己的得意忘形使他遭到失败。(二)迁移过关运盐的驴子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下,跌倒在水中。背上的盐溶化了一些,它站起来时感到轻了许多,心里很高兴。后来有一回,它背着海绵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在水里打个滚又会使负担减轻,便故意一滑。可是海绵吸足了水,他再也站不起来,便淹死在河里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2.①大模大样②张牙舞爪③洋洋自得④不可一世3.c4.d5.见“要点详析”部分6.①植物或动物②伊索寓言伊索 (一)1.激将法鼓起勇气,挑气狮子的怒气2.以己之长攻敌之短3.①自信 ②得意自满 4.b (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提示】 (二)迁移过关:归纳寓意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背盐”、“跌倒在水中”、“轻”、“背着海绵”、“以为”、“故意”、“吸足了水”、“淹死”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寓意更容易。 

塞翁失马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目标。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

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否能绝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塞翁失马》里那个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自由读课文(2分钟),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并把握节奏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塞(sài)其马将(jiāng)胡骏马归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遽(jù)好(hào)骑跛(bǒ)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三、再读课文,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翻译并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亡:逃跑吊:安慰居:经过将:带领好:喜欢。

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寓言的寓意。

师: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文章中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祸事和福事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再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互相转化。

2.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换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吗?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4.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师: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遇事不惊。

六、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篇9

课型

精讲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

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1.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

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2.《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已经预习了,是不是?下面我们来听写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几个词语,谁愿意到上面来写?其他同学拿起笔写在纸上。写的时候,尽量写得大一点,端正清楚一点。

听写:此何遽不为福?福。

此何遽不为祸?祸。

福、祸这两个字比较难写,它们的偏旁都是示字旁。下面我们再来听写两个词语,谁愿意上来?

听写: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吊。

其马将胡骏马而至。皆贺之。贺。

3.吊在现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在这篇小古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板书学习方法)真不错,下面注意看,老师在祸与福之间画了一条绿线,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画这一条线吗?下面再注意看,老师又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各画了一条红线。想想,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先别着急,我们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老师范读这篇小古文。)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来交流交流。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读第一句话)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的意思就是边塞上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去安慰他。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的?(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失马。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用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好是多音字,读hào,意思是喜欢,折也是多音字,折髀就是摔断了大腿骨。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坠而折髀,人皆吊之的意思是塞翁家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邻居朋友都来安慰塞翁。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折髀。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说说意思,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得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说说意思,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相保。(交流学习塞翁遇到的祸事、福事的过程中,学习顺序可根据学生的交流前后调换。)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失马、儿子折髀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得马、父子相保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三个反问句,理解意思,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塞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样子。)

4.师生对读,把其他人的惋惜、难过、伤心、患得患失与塞翁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用朗读进行对比,同时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5.读得真不错!那你能把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用古文讲给大家听吗?先用古文讲,再用现代文讲(要求有语气、有表情并加上动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

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意蕴,品味特质。

1.我们从塞翁看待祸事、福事的态度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老师在福祸间划上箭头,想一想这两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1)事物发展变化着的。

(2)福祸是会转换的,祸福相依,我们遇到福事不能高兴得得意忘形,遇到祸事不能

悲观失望,垂头丧气。

(3)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祸事就不能变成福事;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福事也就不会变成祸事;如果胡人不大举入侵,塞翁之子跛脚也就不会变成福事。)

(4)应该采取积极行动让事物尽可能地表现出积极的意义。

2.是呀,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

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浓缩成一句成语,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见这样的福事和祸事,我们要积极面对,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谁来说一说:

(1)邻居家的阿姨下岗了,开始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好象天都快塌下来了一样。后来,阿姨调整好心态,自己创业,创办了一家绣花厂,经济效益非常好。这真是()。

(2)这次期中考试,明明考得很差,他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我安慰明明说:()。

四、巩固拓展,迁移阅读

1.把这个成语故事用古文、现代文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2.挑教材中自己喜欢的另外成语故事进行阅读

塞翁失马篇10

研究课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素质研究 

基本实践观点: 

1、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3、在句中理解字词用法。 

4、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课    题:《寓言四则》                      课    型:自  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方式:研读、点拨 

教学目标: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5、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难点:1、能运用成语。 

2、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展示:(幻灯展示) 

二、 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初一我们已经学习了《伊索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先秦寓言。作为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学魅力呢? 

三、 幻灯打出课文标题。 

四、 回忆寓言的相关知识。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隐含一种规劝或讽刺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文学体裁。 

五、 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六、 检查预习:(幻灯打出)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cí ) 卮(zhī) 椟(dú ) 缀(zhuì)滥(làn)  竽(yú ) 

廪(lǐn) 湣(mín) 遽(jù  )  髀(bì)  跛( bǒ) 薰(xūn) 

2、 解释加点字词: 

引酒且饮之。    (拿来)         终亡其酒。  (失掉) 

(1)                           (2) 

丁壮者引弦而战。(拉)            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 

缀以珠玉。    (用)             吾能为之足。         (给,替) 

(3)                           (4)  为木兰之柜。          (做)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给,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       (是) 

3、 翻译下列句子: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蛇本来就没有脚,(先生)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结果)郑国人买了他(楚人)的(装珠宝的)盒子而把珠宝还给了他(楚人)。 

(3)廪食以数百人。 

译:用官仓的粮食来供养几百人。 

(4)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祸事呢? 

(5)人皆吊之。 

译:人们都来慰问他(塞翁)。 

七、 自由阅读、质疑、释疑。 

八、 寓意讨论:(先由学生讨论,再用幻灯展示)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买椟还珠——讽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人。 

滥竽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

塞翁失马(通用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