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 《歌声》习题(精选17篇)

《歌声》习题(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4

《歌声》习题篇1

【学习导航】

学会生字新词,读准文中词语的读音;有语气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文中小姑娘的非凡勇气。        

【应知应会】

1.读一读,连一连。

2.读拼音,写词语。

【综合练习】

3.照样子写词语。

隐隐约约  断断续续

4.查字典,填空。

(1)“妇”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画;组词      。

(2)“量”用音序查字法,先查   ,音节     ;组词      。

【开放探索】

5.请你根据图意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编个小故事。

我现在正在读           这本书,一共   页。今天我读到了   页。我最喜欢的词或句子是                                          。

好习惯之二十八:碰到任何困难都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

参考答案:

1.筋疲力尽-jīnpílìjìn;隐隐约约-yǐnyǐnyuēyuē;断断续续-

duànduànxùxù;雾气笼罩-wùqìlǒnɡzhào

2.幸福 激昂 聚拢 增添

3.快快乐乐 高高兴兴 白白胖胖 大大方方

4.(1)女3 妇女;(2)l liang商量

5.略

《歌声》习题篇2

一、组词。

锋(   )  消(   )  梢(   )  淘(   )

峰(   )  哨(   )  削(   )  陶(   )

缝(   )  捎(   )  宵(   )  掏(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路  (   )的眼睛  (   )地回答

(   )的树林  (   )的上衣  (   )地微笑

(   )的花园  (   )的歌声  (   )地站着

三、给深字选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深:1指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2、指深刻。3从外到里距离大。4深厚,密切。5距离开始时间久。6颜色浓。7很,极。

1.他说的话不多,但含义深。(  )

2.我深信他的工作态度。(  )

3.深红色的衣服很适合他穿。(  )

4.这条河很深。(  )

5.他住在深山老林。(  )

6.中朝两国人民有深情厚谊。(  )

7.现在正是深秋时节。(  )

四、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

4.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

五、读一读,做一做。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ugai()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congcong()地流着。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dongxi()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难道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吗?

⑴根据汉语拼音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词语。

⑵“雪降落在松坊村上。雪降落在松坊溪上。”是不是排比句?

是()不是()文中有排比句吗?用﹏画出来。

⑶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用“——”标出。并说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描写的顺序上,第四小节采用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顺序;第六小节采用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顺序

(5)把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变成陈述句(2分)

——————————————————————————。

《歌声》习题篇3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幻灯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海上的轮船不幸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如果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不幸、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一根

(带拼音开火车——不带拼音开火车——男女生赛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加横线的词,可借助图片理解)

3.检查读文:

(1)每人读一节,老师正音。(4人朗读,其他做“小老师”及时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师:谢谢为我们朗读的同学,更谢谢乐于助人的“小老师”们,下面唐老师朗读,你们来做“小老师”,也来帮帮我,行吗?

(3)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过渡:(略)

三、熟读课文

(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互动:

播放《两只老虎》

1.好听吗?谁愿意给我们唱唱这首歌?唱得怎么样啊?

(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甜美、响亮)

歌声不仅让唱的人心情愉快,听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变得快乐起来,谢谢你。

2.在生活中,你们还听到过怎样的歌声?

3.用我们最动听的歌声来齐唱一首歌,好吗?

师:清脆悦耳的歌声让我听了还想听。不过上课时间到了,还是让我们走进课堂,继续去聆听文中的——《歌声》吧!(课前板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指名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吧!(《泰坦尼克号》影片剪辑)

2.观看海难录像

师: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惨、恐惧、害怕)

三、品读课文

(一)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不同表现

1.面对突如其来的海难,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2.重点写了谁?(一指读)

读得怎么样?

师:读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

什么情况下会筋疲力尽?而马金纳为什么会筋疲力尽?从这里可以看出马金纳在海水中与死亡作较量啊!

师:马金纳不仅筋疲力尽,更是怎样?(绝望)什么是“绝望”?(断绝希望)马金纳想死吗?

(可是,已经时间过了很长,如果救生船还不来,他一定会——坚持不住,一定会——死,他看不到获救的希望,所以——绝望了。)

师:他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师:你能把马金纳此时的感受通过朗读让大家感觉到吗?(二指读——范读对比——三指读)(一个同学读三次,突出指导效果:用心读就能读好书,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会读得更棒!)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也是写马金纳的。齐读——。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师:能把顿时换个词吗?

师:刚才还筋疲力尽,却顿时——,刚才还绝望,却转眼间——;这勇气和力量是从哪来的?(是小姑娘用歌声,给他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一)这歌声的特点

1.师:这歌声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谁给我们读读第二小节。

马金纳听到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2.交流:

△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歌声是怎样的?

(2)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a、师:什么是隐隐约约?(板书)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隐隐约约往往都是因为离得比较——远;小姑娘的歌声隐隐约约也是这个原因。——指导读词(谁来读读这个词,把这种模模糊糊,听不清楚的感觉读出来)

b、师:断断续续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读:

师: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指名先前同学)

(4)小姑娘的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

(幻灯)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理解:浪花来了,她被海水盖住了,无法——歌唱;浪花退了,她就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又”字和“一次又一次”说明什么?

记得去年唐老师去青岛玩,因为不会游泳就扶着救生圈学,谁知道一个浪头打来,救生圈从我手中划出去,人一下沉入海底,非常恐惧,想呼救却一下子呛了好几口水,幸亏在浅海,挣扎中碰到海底的沙滩,连忙站了起来。就这一次,可把我难受了好半天。而小姑娘却是——一次又一次,不仅如此她还坚定地唱起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指导读:能把小姑娘的坚定勇敢读出来吗?

过渡:多勇敢的小姑娘啊!难怪她的歌声又是那样断断续续。这歌声还有什么特点呢?

3.交流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师:让我们来听一段好听的歌声。(《tellmewhy?》)

如果你就是落水的人,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想些什么?

要读好这句话,要注意什么呢?谁来试试?(指读——让我们把这歌声传播得更远一些,齐读)

过渡:这清脆、激昂的歌声,唱响在黑夜的海上,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到了马金纳和大家的耳朵里。在歌声的召唤下,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最终他们获救了吗?

(三)在歌声中获救

1.师: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

师:在这黑沉沉的夜里,在这冰冷刺骨的海水里,人们居然能够支撑这么久,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终于得救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悦。

师: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歌声,马金纳很可能就会?(绝望地死去)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歌声,人们很可能就?(不会聚拢过来)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可能就?(无法追寻着歌声找来)

2.想象说话:

师:终于死里逃生,被救的人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3.难怪课文最后说(出示齐读):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板书:勇气、力量、得救)

小结:多了不起的歌声,(板书:!)多了不起的小姑娘啊!

师:让我们记住这——歌声,记住这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歌声!

四、拓展延伸说地震

师:由小姑娘的歌声,我想到了这个黑色的五月。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瞬间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他们中间还有许许多多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面对着一幕幕惨痛的画面,亲人们的心都要碎了。然而,也有许许多多的孩子面对灾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和坚强,让人们不由不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感恩,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了血,虽然躺在担架上,却用受伤的右臂向救了他的军人叔叔们,端端正正行了一个队礼。

北川中学高一(七)班的同学们在上地理课时被埋到废墟中。等待救援的时候,不知是谁起的头,幸存的学生们唱起了歌,歌声从这片废墟中传出……

还有一个幼儿园小女孩任思雨。在废墟下,她的双腿被卡、下半身满是鲜血,可是面对心痛落泪的救援叔叔,她镇定地唱起了儿歌《两只老虎》。

他们只是千万个灾难中孩子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他们坚强地令人吃惊,令人心痛,更令人佩服。

师:如果此刻,你就站在这些孩子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总结:是啊!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勇敢坚强,一定要幸福地生活下去。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幸福》!生命可贵,愿平安伴随一生,愿幸福相伴永远!

《歌声》习题篇4

师: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生:先小组内合作讨论,再个别说。

师: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生:人们会放弃对生的渴望。

生:人们会更加绝望与悲观。

生:人们会越加恐惧与害怕。

师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书:希望)

生:朗读最后一节(读出获救后的高兴与兴奋)

小结: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书:得救)

自我反思:“歌声”这篇课文以马金纳为主的落水者听到歌声前后的表现与内心活动为重点,在这基础上,我设计了拓展练习,通过看多媒体,使文本的内容直观而形象,并且详略得当,疏密有致。在让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还大面积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层层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声救了大家,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且我通过让学生比较“歌声”与“喊救命”之间会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朗读时,更是把自己对小姑娘的赞美与崇敬融入其中,读得有声有色。

从案中的片断中我是从创设情境为切入口,师生互动,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体验语言中内化,开启了思维,提升了情感,主题设计、画面运用,声响效果教学延伸等都处理得很得体有序,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记住了内容,学习了语言,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声》习题篇5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是我教学的关键。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断断续续”和描写歌声及小姑娘的句子。

3、熟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

在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便从以下三个环节设计、展开课堂教学的。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又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句”,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课文中三句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我利用学生以往学习的经验,如《海上救援》《海上飞机》等,让学生思考通常人们是怎么进行救援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引发了文本和生活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文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姑娘在大海中不停地唱歌很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听了海浪的声音,再来读好句子。又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4、精心设计教师的引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情景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歌声》这样的文章,蕴涵着一定深刻的意义,二年级学生还很难感受到。这时,老师需要下功夫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引语,通过不露痕迹地暗示、启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思索、感悟。为了让学生体会是怎样给落水的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当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马金纳已经——,救生船却迟迟没有来。马金纳甚至有些——,他认为毫无生的希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海水是那么寒冷刺骨,如果他再不游的话,一定会被冻死。可就在这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断断续续的歌声,那歌声是如此的清脆、激昂。在歌声的鼓励下,马金纳终于又鼓起勇气,又有了生存的希望,还有人活着,他怎么可以就这样绝望了,就这样轻易放弃生命,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于是,马金纳顿时觉得——”

教师的这些精心设计的引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再读中感受课文的道。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开展了许多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巩固,积累了曾经学过的描写歌声的词语。在这篇文章中也有许多描写歌声的词语,教学时我又适时罗列,让学生读词积累。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语言积累最好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通过读感受小姑娘的乐观、开朗;通过读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的变化;通过读积累说话的语言材料……

语言实践活动之三——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特色,一共有三次说话练习,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谈谈马金纳心里想些什么。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其他落水的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从说单个人的心理想法到说多个人的说和做,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两次说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次说是让学生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歌声会给自己带来些什么。这是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感悟的说。

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上好新教材不容易。尤其像《歌声》这样的文章,能做到难文浅教,需要老师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歌声》习题篇6

一、重点难点剖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风浪中用歌声鼓舞大家时的情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体会她在冰冷的海水面前,在大家都绝望的困境中,那种坚强、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文中生字较多,不容易理解,学生在掌握时会是一个难点,本文的另一难点是写字,这些字笔画太多,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写好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对难写字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指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学生主要认识汉字13个,会写9个。

2.学生继续掌握独立识字和写字的方法,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提高识字的能力。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小姑娘乐观坚强的精神。

4.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召、引领和启迪,学习小姑娘在困难面前乐观、镇定,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精神。

三、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旁白:“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许多人在挣扎,靠我们最近的海面上飘着一根圆木,上面坐着一个小姑娘,正张着嘴,大家想她在做什么?”(学生们开展了丰富的联想,“可能在喊人?也可能在求救?”预习过课文的学生说,她在唱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歌声》,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唱歌呢?为什么要唱歌?“歌声”在这次海难中做了什么?“歌声”很重要吗?

4.师:为了弄懂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真读课文。

[通过学生们对课题的质疑,设置悬念,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激起学生要走进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也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课文,要读准生字的读音。

3.说一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小姑娘唱歌是为了给落水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还为了给救生艇指引方向。)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中,学生对小姑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聪明、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已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边读边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注意培养这种习惯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另外,学生自主读书,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比老师的分析讲解更有说服力,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阅读。]

(三)鼓励质疑,读中解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1)马金纳为什么听到歌声就会浑身有了力量?(2)远处的人们为什么会聚拢来?(3)大家为什么得救后要感谢小姑娘?(老师可以有选择的把问题记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词语的理解,老师可以随机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文中做简单记录。

4.小组交流: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有时,别人的想法会对你很有帮助。

[小组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互补,同学之间的合作,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促进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5.集体交流:你对文中的哪个问题已经弄明白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小组讨论、解疑,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尝试的空间,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教学难点。]

(四)重点段朗读,深化感悟

1.课件出示重点段落:“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2.师: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情。

3.同学间进行朗读评价:评一评同学读的怎么样。

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4.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教师朗读)

师:大家觉得老师读得好吗?你们认为哪里好?(老师读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这样才能把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读出来。)

5.师:你们也试着这样来读一读吧。

生:体会朗读,读出个人的感受。

6.师:面对着这样一个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你想说些什么?

生:“小姑娘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种情况下还能高声歌唱。”;“小姑娘你的歌声太重要了,是你的歌声把那些绝望的大人们震惊了,让他们觉得就连一个小女孩都这样坚强,乐观,你们怎么能绝望呢?一定要坚持下去。”;“小姑娘是你的歌声给了人们力量和勇气,让大家一直坚持等来了救生艇。”;“小姑娘是你救了大家,我代表大家感谢你。”……

[通过朗读,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涵,依据新课标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读懂、读好课文。一个巧妙的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

《歌声》习题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挣扎”“绝望”“聚拢”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描写歌声的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联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乐观精神。

3、引导学生懂得在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联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乐观精神。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听[课件]听到这歌声有什么感受?

2、不同的歌声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或激情豪迈给人无穷力量,或清脆、悦耳让人心情愉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歌声》}看看文中的歌声又会给人们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请同学帮忙。

2、读完课文的同学可以先读读生词。【课件】

3、生词单独出现了你读准吗?请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读对了大家跟他一起读。(理解:触礁、清脆、激昂)

4、生词我们理解了,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

5、生字单独出现有信心喊出他们的名字吗?[课件:生字]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读好了,我们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围绕歌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歌声           救了大家】

2、你说了人物和事情,能把时间、地点再加上说一说吗?这歌声怎么救大家的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第1段: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20年的那个夜晚。[课件:汽笛声、海上行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最想做什么?

2、是呀,这时你手脚并用拼命地游,你会不顾一切的抓住身边的东西。这就叫拼命挣扎。能读出此时你们的感受吗?

3、马金纳也在这落水的人群中,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动笔画出来。他为什么他绝望了?

4、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挣扎耗尽了他所有的体力,救生船却迟迟没有来,在这冰冷的海水,马金纳命运可能会怎样?所以此时马金纳——绝望了。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第2--4段

1、正当大家被绝望包围的时候,是歌声救了大家。从哪里看出歌声救了大家?就请同学默读课文,自己画一画,标一标去找找答案,开始吧。谁愿意说说从哪里看出歌声救了大家?

2、“顿时”能换成什么词?来读读。

3、就是这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歌声让马金纳一下就有了力量。去掉这两个叠词再来读读,行吗?

4、虽然这歌声时断时续,但对绝望无助中的马金纳代表什么——所以这歌声使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板书:增添勇气和力量】练习读读课文的第二段,感受这歌声的力量。

5、还从哪看出歌声救了大家的?

【课件: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从这里看出歌声救了大家,很多人都听到歌声,大家找到了方向。

(1)、是呀,当水中挣扎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课件: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

(2)、当漂浮在海水中孤独无助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

当抱着原木在海中找不到方向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

就这样当——引读【课件: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四面八方所有听到歌声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像这样很多人从四面八方到都往同一个方向聚集就是聚拢。

6、还从哪看出歌声救了大家的?

【课件: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看出是歌声给小艇指明了方向,所以小艇才能救人。

(1)、你知道什么是追寻吗?(跟踪寻找)小艇就是跟踪着歌声的方向寻找到了遇难的人们。

(2)、刚刚还在水中挣扎的你看到小艇,有什么感觉?

(3)、刚刚还漂浮在海水中孤独无助的你看到小艇又有什么感觉?

(五)、品读课文,感悟升华

1、刚刚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歌声不仅给了马金纳求生的勇气和信心,而且给所有听到它的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这充满希望的歌声却是从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女孩口中传出来到。[课件:图片]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女孩?[课件:(  )的女孩]自由读课文,找到你的依据并和同桌说说。

2、面对死亡的威胁女孩没有绝望用自己稚嫩救了大家。如果你是得救的一员你会说什么?如果你是救生艇的船员你会说什么?

3、是啊,大家都有许许多多感激的话要对小女孩说,因为【课件:大家从内心——引读: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今后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勇气、信心和乐观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奇迹。我国青海玉树刚刚发生了7.1级大地震,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中国人不会没有被吓倒,我们同样要用勇气、信心、力量去建设玉树人们新的的家园,去创造我们的奇迹。这节课我们就上这。

《歌声》习题篇8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

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②(播放海浪的声音)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

③师生合作读:汹涌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向她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他的歌声,可这位勇敢的姑娘,却只是       ,又          。

④小结: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①指名多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小结: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同时她还想把自己的这种信念传给每一个遇难的人。

(4)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①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②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四、想象说话,深入学习。

1、学到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歌声怎么能救人性命呢?为什么课文说是歌声救了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后是怎样的表现?(指名)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

2、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不仅是马金纳这样,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拢过来。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4、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5、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6、歌声不仅把落水的人召唤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来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名)板: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7、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        ,还        ,所以这歌声是              。

板书:

19、(救命的)歌声

隐隐约约                       增添勇气和力量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读中悟 悟激感——《歌声》教后反思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本课教学紧扣“歌声”,听到歌声,马金纳重拾勇气和力量,听到歌声,人们同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听到歌声,救生艇驶来,用歌声串起课文的2-4自然段三条线。在教学中,重品读、重感悟、重表达,师生、生生,在文本间互动,深情体会、深刻感受歌声中的勇气和力量。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歌声”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2、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大家看到救生艇来时的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展了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要“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教学,借助偏旁表义理解“触礁”的意思,而对“触礁”一词的释义环节为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为了铺垫。在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借助想象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等词语,又带领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一共安排了三次,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说说马金纳在挣扎之后怎么不游了?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给了马金纳力量,让他向歌声游去?在两次说话练习中,学生体会出马金纳心理活动中的变化,感受到歌声给他带来的勇气和力量。第三次是让学生想象大家听到歌声后会怎么说。学生说起来有点难度,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表达,这方面有待以后加强指导训练。

《歌声》习题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

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

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

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

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

挣扎筋疲力尽隐隐约约激昂聚拢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抹一抹

3、填空。

()歌声()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

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歌声》习题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字14个,写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人们为什么感谢这位小姑娘”。体会小姑娘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3、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1920年的那个夜晚,对于马金納和和同乘一条船的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生死考验的夜晚,今天让我们去看看那个夜晚。

二、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一)体验沉船后绝望的环境

1、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沉船后的情景吗?

生:沉船后人们都拼命地挣扎,非常惊慌,非常害怕。

生:沉船后,惊叫声、呼喊声,救命声、哭声混成一片。

2、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师:船沉入海底,求生的本能让船上的人们垂死挣扎,喊声,叫声,救命声伴着冰冷刺骨的海风考验着每一个落水的人,马金纳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着这生与死的考验,马金纳能经受的住考验吗?请同学们赶快读第一自然段,哪个词语告诉你答案了呢?

(绝望)

师:马金納为什么绝望了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马金納绝望的原因。

(a、轮船是在夜间沉没的,茫茫的大海上白天想遇到救生船都不容易,晚上就更难了。

(b、时间过了很久也没有救生船来,马金納拼命挣扎的已经筋疲力尽了,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理解“筋疲力尽“

(c、马金納此时已经绝望了,他对生的希望已经破灭了。理解“绝望”

3、师:此时马金納会怎么想?

生: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的。

生:我对生存不报希望了。

4、师引语:是啊,周围一片黑暗,海面雾气笼罩,海水冰冷刺骨,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游,也已经没有力气游了,此时马金納感到孤立无援、心灰意冷。他绝望了,他丧失了求生的勇气和信心,他向命运屈服了。一个人如果向命运屈服了,那他只能任由死神摆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让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垂死挣扎、把马金納的绝望读出来。

(二)、体会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不相命运屈服的勇气

1、师: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马金納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了什么?

生:歌声

师:什么样的歌声?

生:隐隐约约的歌声

生: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清脆的歌声

生:激昂的歌声

师:还有什么样的歌声?(教师相机板书: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2、师:我们一起读读,(学生读什么样的歌声)。

课件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师:知道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是隐隐约约传来?为什么是断断续续?

生:因为可能马金納离小姑娘比较远,所以听起来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就隐隐约约听见。

生: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海浪不停地打过来,所以小姑娘“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当海浪盖过小姑娘的头时,她不能呼吸;当她钻出头来时,她不但要呼吸,还要唱歌,所以她是上气不接下气,唱得断断续续。

师:说得真好,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

3、师:读书不能只读表面意思,

我们知道读书就是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它所隐藏的意思来,让我们再来研读这几句话。看看你从哪个字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生:我从“一次又一次”感觉到小姑娘很勇敢,她一次又一次的从海浪中冒出头来,不止一次的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读出她的勇敢,你有没有读出这半句话中还有体现小姑娘勇敢的字词吗?

生:冒

师:说的真好!看屏幕:两个句子对比a、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

b、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露出头来。

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生:冒更好点,因为“冒出”比“露出”要困难,就更能体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屈。

生:我也感到小姑娘很勇敢,我是从“她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体会到的。

师:你从这句话的那个词语体会出小姑娘的勇敢?

生:“又”,小姑娘很坚强,很勇敢,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再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就是不屈服。

师: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多少次?最终小姑娘还在唱吗?

生:无数次,还在唱。

师:a、多么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啊,可是这里有一个“抹一抹”这是小姑娘的什么描写?(动作)

b、她是怎样抹一抹,轻轻的,慢慢的,还是怎样抹一抹?谁能做一做?(使劲的抹一抹)(找个同学到前面做)

c、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一脸的坚强,一脸的不屈服)

d、从她的动作和表情上我们看出了她的坚定,她的顽强,她的不屈不挠。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小姑娘的动作边读出小姑娘的精神。

(前面做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

师:假如小姑娘,你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a、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我想人面对困难,面对死亡,要有勇气,有信心去和困难和死亡做斗争,只有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你,才有胜利的希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以我要高声歌唱)

b、大家说,她是怎么想的?

(我要用我的歌声给大家勇气,我要用我的歌声给救生船传去信息,让他们来就我们。)

师:你会对一次又一次把你压下去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打在你脸上的海浪你说什么呢?

生:海浪你尽管来吧,我不会怕你的

生:让海浪来的更猛烈些吧,人类坚强的意志,一定会打败你的。

师:说得真好,你请回,同学们小姑娘面对要夺去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把她压下去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一起说。

面对要夺取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向她打来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是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多么镇定勇敢,藐视死亡,不向命运屈服的小姑娘,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让听到你的朗读的人都体会到小姑娘顽强。齐读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激昂的歌声了吧?(激昂:激动昂扬)

师:要想把课文理解的透彻,我们不但要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还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还要学会对比。

在这里让我们把小姑娘和马金納对比一下,和远处的人们对比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是不是又一次感到小姑娘的不平凡。是啊,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她能满怀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还能坚持抗争,当一般人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她还能高声歌唱,这就是一个高于常人的小姑娘。

三、理解小姑娘的歌声是救命的歌声。

师: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听到的歌声,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看到的情景,请同学们想一想:

课件出示:

马金納隐隐约约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他想,想到这,马金納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马金納看到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马金納想。

师:小姑娘的歌声给了马金納求生的勇气,给了马金納力量,让马金納跳出了绝望。仅仅是马金納一个人受到小姑娘的歌声影响吗?

课件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的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一位男孩大叫:“。”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说:“。”

于是他们也像马金納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

理解“激昂”、“聚拢”

在小姑娘的歌声的激励下,最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以自然段。

理解“终于”说明了什么?可不可以去掉?

课件出示:填空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给人们增添了,是()救了大家。

师:课文最后说是歌声救了大家,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回答

(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难发现遇难的人们,也很难找到零零

《歌声》习题(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