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 “生成”的精彩(精选2篇)

“生成”的精彩(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27:47

“生成”的精彩篇1

《绝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诗的意境优美,作者视角非常独特,借“杏花雨”和“杨柳风”让读者感受春天的独特气息,文章意在让学生品读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时候,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读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品读诗的意境想象诗描写的景象,最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这样的设计,我是一种尝试,设想总是美的,但现实总是很残酷、无情的,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全身心当然投入,讨论的很激烈,但热闹背后究竟是浮躁还是真正的讨论? 

(一) 朗读有情吗? 

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也毫不吝啬的将时间放在朗读上,出示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朗读,纠正个别字的读音,个别读,分组读,在读正确之后我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诗词都是可以用来唱的,有一定的节奏感,谁能将这种节奏感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于是学生根据语感在朗读中作适度的停顿,一个个摇头晃脑朗读的不亦乐乎,的确有音律美,之后的“有感情朗读”却“惨不忍睹”,讨论品读古诗的意境后,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了,我问到:“你能将你的感受防在你的朗读中吗?”“能”学生异口同声,“老师给你们时间练习”学生练的不亦乐乎,但是在个别朗读时出现问题了,朗读不是发自内心,学生没有动真情,“能将你们的感情放在里面吗?”“能”,于是读书的声音响亮了许多,其实这是一首柔媚的古诗,适合用轻柔的声音徐徐吟来,学生响亮的读书声恰恰破坏了诗的意境,课临近结束的全班齐读和上课开始的朗读没有多大的进步,我想:我失败了,一节语文课的朗读应该有鲜明的层次感,每次的朗读效果是不一样的,而我指导学生的朗读却是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做到将自己的感情真正的防如朗读中,忽然向导了薛特,想到了他的指导朗读方法,学生读书没有味道,我没有指导学生用情。 

(二)理解到位了吗? 

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一直很头痛,以往的古诗理解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节课我改变了方法:我先将古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先出示讨论——杏花雨、杨柳风、短蓬、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整个古诗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出示了这三个词语我将发言权叫给了学生,“这三个词语你理解了吗?理解几个说几个?”“短蓬就是有蓬的小船”,“杏花雨”是春天杏花开的时候下的雨,但是杨柳风的理解学生分歧很大,有人说“想杨柳一样柔软的风”有学生反对“从图上看是透过杨柳吹来的春风”整个教室似乎变成了一个充满火药味的辩论厂,虽说时间上超出了我的设想,但是,我想经过激烈讨论手的理解应该是深刻的,思维在激烈的争辩中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真正理解了杨柳风,而后的理解古诗环节,我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便忽略了学生,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尤其是最后两句诗的理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我指名回答时,学生连起来理解语言组织上出现了问题,一时间教室里面出现了冷场,大家似乎都在思考,而我却残酷的打破了这份思考的宁静,机械的讲解了,将答案灌输给了学生,我残忍的剥夺了他们思考权,其实,课堂上时间拖延又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就是在学习,只有经过真正思考过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现在,我灌输给他们了,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收获了吗?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三)“生成”也精彩 

我上课总是喜欢设想,(虽然这是不正确的)以为学生的回答总会和我想的一样:我讨厌“生成”,突如其来的回答总让我束手无策。 

上课前,我习惯地设想了,在“品读古诗,走进诗人”这一环节中,因为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预设了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人热爱生活向往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了古诗后我问道“俗话说见字如见人,读文章也能够了解作者,现在你了解志南了吗?”“我感觉他是一个很率真的人,年纪这么大了,自己还撑着小船,柱着拐杖”“我觉得他很会享受生活”“他似乎很喜欢春天”……学生畅所欲言,但我总觉得理解似乎还欠缺了点,正想着如何讲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的程度,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出现了“我觉得这个志南有点呆有点傻”全班哄堂大笑,我正打算让他坐下,忽然灵机一动“你怎么会说他傻呢?你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老师觉得你很有勇气,”“因为他下雨了还出去……”“不对的,那时候的雨是杏花雨,是作者想去享受了所以才出去的”“是啊是啊,那时作者喜欢春天才这样做的”“是的,我也认为作者是很喜欢大自然的”同学们不等我点名就急着反驳,在七嘴巴舌的“伸冤”中学生更走进了志南,这个“生成”让我更顺利的完成的教学目标,“生成”并不可怕,每节课或多或少都有“生成”,如果能够钻研教材,“生成”也会成为很好的资源,“生成”也会很精彩!

“生成”的精彩篇2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数学思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广泛的原型背景,比如纯牛奶饮料中各种成分有一定的比例,建筑工地上砂子、水泥的混合等,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配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一、重组教材,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李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经常要把一个量按照一事实上的比例来分配,从而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例2农场种大豆和玉米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我重组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引入,把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引向课堂,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摘录片段如下:

师:九月份,宋雪和付歆路同时获得了二等奖,老师打算利用卖废品的钱买12本课外读物,奖励给两位同学,你认为怎么分配?

生1:平均分     生2:每人6本  生3:两人分得的一般多

师:老师预测十月份班里肯定有获一等奖的同学,假如十月份教师准备了15本课外读物,咱们班的小张和小王却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还能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1:不能

生2:因为他们获奖等级不一样。

生3:因为他们得到荣誉一不一样。

师:你认为怎么样分配合适?

(同桌同学商量后,跃跃欲试)

生1:得一等奖的小张多分一些,小王少分一些。

生2:要我分,小张分8本,小王分7本。

生3:按4:3的比分给小张和小王。

……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按比例分配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体现了一种追求公平的处事方式,更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按比例分配存的价值。

二、平等交流,课堂因为生成而精彩

在自主探究部分,出示例题,老师订自把15本课外书奖励给在网站建设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小张和小王,两人所得本数比是3:2。两个各得多少本?学生读题意后,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孩子们充分交流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的是学生思维如潮水般涌动,争先恐后交流着自己的做法:

(1)15本书记小组占3份,小王占2份,一共是5份,小张应得到总数的3/5,要求小张得多少本,就是求15本的3/5是多少,15X3/4……

(2)把这15本书平均分成5份,15÷5=3本,1 份是3本,小张得3份,3 X3=9本,小王得2本,3 X2=6本

(3)小张和小王所得本数比是3:2,就是小张所得本数比是小王的3/2,把小王本数看作单位“1”,小张是3/2,15÷(1+3/2)=6本是小王得到的。

(4)小张和小王所得本数比是2:3,就是小王是小张的2/3,把小张本数看作单位“1”,15÷(1+2/3)得出小张的。

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闪烁着独特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课堂由于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而越发充满灵动,而且凸显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生成”的精彩(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