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27:47
《绝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诗的意境优美,作者视角非常独特,借“杏花雨”和“杨柳风”让读者感受春天的独特气息,文章意在让学生品读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时候,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读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品读诗的意境想象诗描写的景象,最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这样的设计,我是一种尝试,设想总是美的,但现实总是很残酷、无情的,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全身心当然投入,讨论的很激烈,但热闹背后究竟是浮躁还是真正的讨论?
(一) 朗读有情吗?
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也毫不吝啬的将时间放在朗读上,出示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朗读,纠正个别字的读音,个别读,分组读,在读正确之后我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诗词都是可以用来唱的,有一定的节奏感,谁能将这种节奏感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于是学生根据语感在朗读中作适度的停顿,一个个摇头晃脑朗读的不亦乐乎,的确有音律美,之后的“有感情朗读”却“惨不忍睹”,讨论品读古诗的意境后,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了,我问到:“你能将你的感受防在你的朗读中吗?”“能”学生异口同声,“老师给你们时间练习”学生练的不亦乐乎,但是在个别朗读时出现问题了,朗读不是发自内心,学生没有动真情,“能将你们的感情放在里面吗?”“能”,于是读书的声音响亮了许多,其实这是一首柔媚的古诗,适合用轻柔的声音徐徐吟来,学生响亮的读书声恰恰破坏了诗的意境,课临近结束的全班齐读和上课开始的朗读没有多大的进步,我想:我失败了,一节语文课的朗读应该有鲜明的层次感,每次的朗读效果是不一样的,而我指导学生的朗读却是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做到将自己的感情真正的防如朗读中,忽然向导了薛特,想到了他的指导朗读方法,学生读书没有味道,我没有指导学生用情。
(二)理解到位了吗?
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一直很头痛,以往的古诗理解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节课我改变了方法:我先将古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先出示讨论——杏花雨、杨柳风、短蓬、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整个古诗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出示了这三个词语我将发言权叫给了学生,“这三个词语你理解了吗?理解几个说几个?”“短蓬就是有蓬的小船”,“杏花雨”是春天杏花开的时候下的雨,但是杨柳风的理解学生分歧很大,有人说“想杨柳一样柔软的风”有学生反对“从图上看是透过杨柳吹来的春风”整个教室似乎变成了一个充满火药味的辩论厂,虽说时间上超出了我的设想,但是,我想经过激烈讨论手的理解应该是深刻的,思维在激烈的争辩中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真正理解了杨柳风,而后的理解古诗环节,我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便忽略了学生,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尤其是最后两句诗的理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我指名回答时,学生连起来理解语言组织上出现了问题,一时间教室里面出现了冷场,大家似乎都在思考,而我却残酷的打破了这份思考的宁静,机械的讲解了,将答案灌输给了学生,我残忍的剥夺了他们思考权,其实,课堂上时间拖延又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就是在学习,只有经过真正思考过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现在,我灌输给他们了,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收获了吗?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三)“生成”也精彩
我上课总是喜欢设想,(虽然这是不正确的)以为学生的回答总会和我想的一样:我讨厌“生成”,突如其来的回答总让我束手无策。
上课前,我习惯地设想了,在“品读古诗,走进诗人”这一环节中,因为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预设了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人热爱生活向往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了古诗后我问道“俗话说见字如见人,读文章也能够了解作者,现在你了解志南了吗?”“我感觉他是一个很率真的人,年纪这么大了,自己还撑着小船,柱着拐杖”“我觉得他很会享受生活”“他似乎很喜欢春天”……学生畅所欲言,但我总觉得理解似乎还欠缺了点,正想着如何讲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的程度,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出现了“我觉得这个志南有点呆有点傻”全班哄堂大笑,我正打算让他坐下,忽然灵机一动“你怎么会说他傻呢?你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老师觉得你很有勇气,”“因为他下雨了还出去……”“不对的,那时候的雨是杏花雨,是作者想去享受了所以才出去的”“是啊是啊,那时作者喜欢春天才这样做的”“是的,我也认为作者是很喜欢大自然的”同学们不等我点名就急着反驳,在七嘴巴舌的“伸冤”中学生更走进了志南,这个“生成”让我更顺利的完成的教学目标,“生成”并不可怕,每节课或多或少都有“生成”,如果能够钻研教材,“生成”也会成为很好的资源,“生成”也会很精彩!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数学思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广泛的原型背景,比如纯牛奶饮料中各种成分有一定的比例,建筑工地上砂子、水泥的混合等,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配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一、重组教材,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李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经常要把一个量按照一事实上的比例来分配,从而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例2农场种大豆和玉米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我重组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引入,把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引向课堂,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摘录片段如下:
师:九月份,宋雪和付歆路同时获得了二等奖,老师打算利用卖废品的钱买12本课外读物,奖励给两位同学,你认为怎么分配?
生1:平均分 生2:每人6本 生3:两人分得的一般多
师:老师预测十月份班里肯定有获一等奖的同学,假如十月份教师准备了15本课外读物,咱们班的小张和小王却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还能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1:不能
生2:因为他们获奖等级不一样。
生3:因为他们得到荣誉一不一样。
师:你认为怎么样分配合适?
(同桌同学商量后,跃跃欲试)
生1:得一等奖的小张多分一些,小王少分一些。
生2:要我分,小张分8本,小王分7本。
生3:按4:3的比分给小张和小王。
……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按比例分配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体现了一种追求公平的处事方式,更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按比例分配存的价值。
二、平等交流,课堂因为生成而精彩
在自主探究部分,出示例题,老师订自把15本课外书奖励给在网站建设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小张和小王,两人所得本数比是3:2。两个各得多少本?学生读题意后,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孩子们充分交流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的是学生思维如潮水般涌动,争先恐后交流着自己的做法:
(1)15本书记小组占3份,小王占2份,一共是5份,小张应得到总数的3/5,要求小张得多少本,就是求15本的3/5是多少,15X3/4……
(2)把这15本书平均分成5份,15÷5=3本,1 份是3本,小张得3份,3 X3=9本,小王得2本,3 X2=6本
(3)小张和小王所得本数比是3:2,就是小张所得本数比是小王的3/2,把小王本数看作单位“1”,小张是3/2,15÷(1+3/2)=6本是小王得到的。
(4)小张和小王所得本数比是2:3,就是小王是小张的2/3,把小张本数看作单位“1”,15÷(1+2/3)得出小张的。
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闪烁着独特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课堂由于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而越发充满灵动,而且凸显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漫游语文世界》的体会篇1“以前我认为语文知识就是在语文课本里、在语文课堂中学习,没想到语文知识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篇1新课程评价在评价理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
学生的奇思妙想--《植树的季节》教学反思篇1这是一堂气氛极其活跃的语文识字课 , 这是一堂充分挖掘学生想象力的语文课 ,...
《皇帝的新装》教学后记篇1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文中各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并且从文中找出依据从而学会概括人物性格。...
《七律长征》教后记篇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试反思篇1一个学期结束了,很有必要静下心来,通过期末考试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这半年的教学工作。这次试卷重视学生综合素...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反思篇1如果教师把课堂当作是自己展示的舞台,那么课堂上就不会有灵动的思维.如果教师不调动起学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记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
《鲸》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填表画水柱,展示鲸的睡觉过程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基本了解...
一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1课结束了,可学生们还为刚才在影片中所观看到的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语言而赞...
海中救援篇1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9个,句子1句。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
《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篇1《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