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相关教案 > 综合性学习教案 > 《寻隐者不遇》教案(通用15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通用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8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2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3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同学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同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同学“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同学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布置: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同学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同学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同学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扮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同学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同学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同学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扮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扮演的过程中,使同学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扮演后注意从同学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同学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同学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同学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诗人()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8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诗句(课件出示)学生猜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出示《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义、句意

2、(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只在此山中,(童子)云深不知处。男女生组合读

3、“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诗句,补充问题)

4、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荐学生朗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9

一、教学目的: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  (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  (向往)

(弥漫,缭绕)

附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内容:

古      把

诗      话——抓字眼 明诗意

的      变——提问题 想诗境

一      成   悟诗情 咏诗句

种      画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5、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引导想象:

l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问

言师采药去。不遇推敲

只在此山中,能遇

云深不知处。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2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3

一、教学目的: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______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______,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______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意”与“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习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寻隐者不遇》教案(通用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