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1、知识和能力: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的出现;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培养学生认识图能力,网上查询能力,评价隋炀帝。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积累的历史知识,运用挥发式学习方法,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认同历史,理解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隋朝灭亡与其统治者腐朽。法制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渗透法制意识。反腐倡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情趣。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
教学难点 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
教学活动设计讨论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
(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导入 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隋唐盛世。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隋朝的统一(589年)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
(2)削减地方官吏
(3)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
2、开皇之治(581-600年)
二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扬州大运河》)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小结: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
二填空题
隋朝统一南北是在____年。隋文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____"。隋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主要的一支起义军是翟让和____领导的瓦岗军。618年,隋炀帝在____被部将杀死,隋朝覆灭。
三简答题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有那些?演示《大运河》VCD讨论
讨论:隋短命原因?
讨论:为什么说隋朝是承上启下的朝代?加深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课后随笔
板书设计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隋朝的统一:581年
2、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
教学建议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
教学建议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
教学建议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
第四章动量一.动量和冲量1.动量按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mv⑴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状态量,它...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
教学建议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
——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杨志才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散文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