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9
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雷飞平
关键词:父亲、爱、体会、感动
内容摘要:在《背影》教学的拓展延伸中,学生无法体会生活中的父爱,通过教师对自己对父爱的感悟,引发了一场爱的风暴,教师由此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正文:
那天是星期四,我在八年级十二班上朱自清的《背影》
由于这是组上的研究课,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课堂
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整个教学过程 非常流畅,一切都向着我设想好的方向发展。正当我在暗自窃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形势急转直下,临近下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加深他们对父爱的理解,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没有”。我见势不妙,紧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父亲爱你吗”?又是众口一词:“不爱”。对于这种回答,我感到非常吃惊。尽管备课的时候我也想到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能体会这种爱,但至少也有几个吧!有两个人回答,这节课也就完整了,也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了。于是,我又继续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启发,但我们十二班的同学却没给老师半点面子,尽管后面坐着七位听课的老师,他们仍然是;“千呼万唤不起来,犹抱书本半遮面”。
当时,我觉得非常尴尬,但转念一想,也许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制约,他们还无法体会这种感情吧!但对我来说,在这个教学过程 中,我却是真真切切地想起了我的父亲。。于是,我急中生智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在我十四岁时,我也觉得父亲不爱我。因为在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就我们家没有男孩,而父亲又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尽管母亲经常在我面前说父亲是爱我的,但我却不相信。我仍然对父亲不满,他说过的话我也不爱听,有时还会故意让他伤心。我从来不会认真的观察父亲,也不会去想他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老了。尽管他只有五十多岁,但他的腰弯了,背驼了,头发白了,皱纹深得可以让我想起黄土高坡上的千沟万壑。当我英姿挺拨的站在父亲面前,曾经挺拨的父亲却已被我的成长催成了老树丑枝。我开始问自己:父亲真的不爱我吗?他是一个普通人,不象别人的父亲那样有权有势,但他用自己的勤劳支撑着这个家。他给我买他能买的一切,对于我上大学时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从不会皱一下眉头,但他从不给自己买超过一百块钱的东西。那一刻,我开始明白了父亲的爱,也有了一种深深的自责。尤其是我工作以后,开始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后,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心,并由心底深处生出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我现在常常会有一种恐惧,我害怕体弱多病的父亲哪一天就会突然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可能这也是所有为人子女都有的困惑吧!所以,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就好好地体会父亲的爱,好好地爱父亲,做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当我说完这段话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在自己闪烁的泪光中看到许多学生眼里噙着的泪花。
这节课上完后,我没有布置作业 ,但那一周的周记却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他们的父亲以及体会到的爱。一场爱的风暴以强劲的势头席卷而来,将我淹没在感动之中。文章中,他们用简单、朴实.甚至是稚嫩的语言写出了生命中真实的感动。在听了老师对父爱的体会后,他们开始从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中发现了父亲的爱;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头上长出的白头发;他们发现曾经抱怨的离了婚的父母仍然一如继住地爱着自己;他们甚至发现曾经讨厌的继父继母对自己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他们开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们也开始学会体会,学会珍惜;他们开始懂得岁月无情,生命无常。
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早就听说过了,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版本,一个从小父母就离婚的女孩写道:每次吃西瓜的时候,父亲总是把中间那部分给我和爷爷奶奶,他自己只吃两头的那部分。当我把自己的那块给父亲时,父亲说:“中间那部分太甜了,我不喜欢,我就喜欢吃两头的这部分”,开始懂事的我心里很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吃中间的那部分,父亲无言的举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人子女,始终要讲一个“孝”字,对于父母,始终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开始就会对父母怀着感恩的心,王若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刚转来的女孩在她的周记中写道:我的父亲从来没有爱过我,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听说在我没有出生之前,通过B超检查他就知道我是个女孩,他很不高兴。在母亲难产时他甚至不愿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我出生后从来没有感受到他的半点关心。父亲的不爱使我从小就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我经常和同学吵架,老师批评我,就和老师吵,我能感到我的性格在扭曲变形。有这样的父亲,与其说我不爱他,不如说我恨他。父亲是警察,有一次在抓歹徒的时候负伤了,被送进急救室时,母亲哭得昏天黑地,但我没有掉半点眼泪。我知道我应该哭,但我怎么就哭不出来呢?我怎么就感觉不到半点悲伤呢?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由于成绩太差,父母把我转到另外一个学校去读书。有一天我打开水回来,听寝室的同学说我父亲来过了,刚走。桌上放着一大包东西,还有一张纸条,一张满是泪水的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爸爸走了,我知道你不喜欢我,甚至不想见到我。爸爸不怪你,你从小到大,爸爸对你的关心的确太少太少,爸爸对不起你!离家在外,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有事给爸爸打电话,孩子,你记住,其实在爸爸心里,爸爸永远爱你。看着那张纸条,我泪如泉涌,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和难受,泪水滑过我的脸,滴在那张纸条上,和爸爸的眼泪流在一起。我才明白,有些感情是藏在心里的,需要用心去体会,而我却一直先入为主的以爸爸不爱我的想法在拒绝着爸爸的爱。爸爸,对不起!看着这些文字,除了感动以外,我更有一种高兴,因为她已经会体会,会珍惜这种感情了。但有的人当她会体会时却永远没有这种机会了。十二班有个叫向婉而的女孩,父母给她取名取的是“莞尔一笑”之意,希望她永远有灿烂的笑容。但是父亲车祸去世却给她留下了难以抹平的伤痛,那年她只有六岁。在通过母亲的讲述,通过泛黄的照片,通过已经模糊了的点点滴滴回忆了父亲之后,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永远不会再重来”。当刘若英经典的情歌成为一个女孩对她死去了的父亲的追忆和怀念,成为她无法再体会到的至爱亲情的无奈和感伤,我真的有种掩饰不住的感动。
谁能说她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而这一切由不爱到爱的转变,居然源自课堂上那一段我对父爱的感悟,正是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了这样一个升华的过程。不经意间,老师的情感体验就象春雨撒向了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上完了,周记也改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结束。语文教材决不只是字词的排列组合,它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备课时也都制订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但是在我们的教学真的把这些目标都落实了吗?尤其是情感目标,学生真的就能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吗?真的就能体会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吗?如果他们不能体会,老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作用和指导作用。教材是一种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课堂上就应该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以教师的视野去影响学生的视野。当学生对课文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感受。也许这样做,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但却是一种体会情感的方法和眼光,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背影》的教学在不经意中就遵循了这个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语文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语文老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在课堂中做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将努力的方向。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3、体会本文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了,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细心的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
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该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托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五、引入新课:
上节课中,作者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主要是通过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点情景下的特征来刻画人物: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明确: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父爱。在这次送行的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的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影响。
其次,从“背影”这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肖像、或写动作、语言….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选择背向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引人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选择“背影”正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七、分析本文朴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朴实,相对应的就是华丽优美,指的是对语言不加任何修饰,近乎用白话,口里怎么说,文章中就怎么写。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词句,文章中却一个也没用。
简洁:略。
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八、体会父子深情,集体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完成同步作业。
《背影》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匆匆的背影,让人沉思,让人伤感。下面是多学习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背影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背影》阅读原文(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a着上面,两脚再向上b;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c,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背影》练习题目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_______________。
注音: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
4.概括本段内容。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7.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描写。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加粗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加粗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_、_____。
《背影》练习答案1.pánshá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外貌;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攀、缩、倾
5.(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望父买橘
5.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6.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7.(1)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8.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动作
10.C11.B12.B
13.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攀、缩、倾。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 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3.总结扩展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
适当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父母、祖辈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学期间,对父亲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亲“迂”。八年之后,作者也当了父亲,他才真正体会到当年自己是幼稚的。“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反语,其实是后悔的话。
(三)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六、参考资料
1.叶圣陶谈《背影》(《文章例话》)
2.朱自清的“平常心”(《读书》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
3.“背影”的魅力――读《背影》陈孝全
4.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刘彬荣、林琇珠
5.《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唐嗣德
6.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凌焕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寻找歌曲《懂你》、《父亲》等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3.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四次背影中的“望父买橘”片段、父亲说的“五句话”、三处情感跌宕,体会语言质朴的特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知识的延伸、情感的迁移,布置作文训练,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学设计】
课前进行情感熏陶,播放歌曲《懂你》
一、导入新课
1、看文章《儿子眼中的父亲》,谈感想;
2、引入课题《背影》。
二、走近作者(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
A、你收获到文章哪些信息?
B、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2、合作探究
A、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B、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并把问题写在纸条上。
3、精心赏析
A、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读一读,并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B、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望父买橘)
C、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动作、衣着)
D、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
E、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老师给他配点音乐,一生配乐朗读(生鼓掌)评点
F、名家范读(师放录音)
G、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解读五句话,体会语言的质朴)
H、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解读四次流泪)
I、小结(点出中心“父爱子,子爱父”)
五、敞开心扉,畅谈心声
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六、教师寄语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七、结束语(背景音乐《父亲》)
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记得是在中学的课本中,当时的课本里还收录了他的其他几篇散文《荷塘月色》《春》等。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纪,我在读过的这几篇散文中最喜欢的倒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只觉得说不尽的美,堪称美文典范。到今天为人父母的年纪,提到朱自清最先回忆起的倒是《背影》。《背影》不衰的魅力人所共知,今天重新捧读它,却是别有一番感触。
《背影》通过一段极其普通的火车站送别的故事描述父子之情。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各种艺术门类中该题材的作品亦比比皆是,但为什么《背影》的魅力能历久不衰?从文字、修辞而言,这篇散文非常平实,选题也平常,但在平常中却透出深刻的哲理。《背影》绝不是简简单单地描述父子情深,而是体现了朱自清对父子情感深层认识的心理历程。我们先将《背影》放到朱自清先生的整个创作道路中,不难发现他在《背影》(一九二五年)前写过《父母的责任》(一九二三年),之后一九二八年又写下《儿女》一篇。从这三篇散文中我们完全能体会朱自清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的态度和见解。在《父母的责任》中,朱自清谴责那些滥用生育权和教育权的父母,谴责那些将自己的儿女当作挣钱养家、光宗耀祖的工具的父母。“依我们的标准看,在目下的社会里──特别注重中国的社会里,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父母有哪个真能‘自遂其生’的!他们只在自然的生育子女,以传统的态度与方法待遇他们,结果是将他们装在自己的型里,作自己的牺牲!这样尽量摧残了儿童的个性与精神生命的发展,却反以为尽了父母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的君权、父权统治社会,做子女的是没有一点权利可言。做女儿的得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这是她们生活的惟一目标和目的。做儿子的更是可怜,得担负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重任。然而做父母的本应以儿女为本,以社会为本,“做父母是人的最高尚、最神圣的义务和权利,又是最重大的服务社会的机会”,这就是朱自清理解的“生物学、社会学所指给的新道德”。他对父母责任的理解非常有远见,甚至适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想想我们今天的父母们依然沿用着特别“中国”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赋予了他们生存的机会就认为自己可以主宰他们的命运,规定他们的道路。朱自清在《父母的责任》中从社会学、生物学等角度,阐述父母的责任,而在一九二八年作的《儿女》中他检讨自己,忏悔自己对儿女的态度:“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他已深感传统父权思想使儿女遭受不公对待,甚至是摧残。《儿女》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深知自己责任的父亲的无奈和辛酸。
从《父母的责任》的慷慨激昂到《儿女》的无奈与忏悔交织的回忆,朱自清为人父的深刻体会及《背影》中的心理变化无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我们将三篇散文串联起来,看到的是一幅从年轻的儿子与父亲的冲突、血气方刚的年轻父亲的呐喊、面对年老父亲的妥协到为人父的感慨与自勉的真实画面。《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展现给读者父子间产生的冲突和东方式的结局。散文如作者所言是因父亲给他写的一封信而起,这封信也是父子关系的转折点。“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自清自己的文章和家人所写的回忆录中关于他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记载不多,这一段算是比较详细的介绍。在他幼年的时候,父亲因为忙于生计,家庭的压力很大,待他并不好,到了“大去之期不远”时,“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办完祖母的丧事后,“我”要回北京去,父亲对“我”不放心,再三掂量,还是决定自己去送行。年轻的“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想让他送。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仍然把“我”当成未见过世面的孩子,千叮咛万嘱咐。“我”嘲笑父亲的迂腐,觉得自己很聪明,比父亲更有能力处理事务,父子在行动和心理上进行了一番较量。在父亲去买橘子之前,新一轮的力量和能力的对比在“我”的心里依然占据上风。“进一步说,随着孩子的成年,就会有能力从表面上区别父亲意志的合理和不合理,就会认识到其中有些是荒谬的。如果父亲的意志类似暴君的意志,他的命令荒谬和孩子认识到这种荒谬,也很少有可能改变这种权威的效力。结束这种无可忍受的状态的办法是很多的。”①儿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直到父亲提出去买橘子,拖着肥胖和吃力的身子爬上爬下,“我”望着他的背影一次又一次落泪。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背影是他衰老和承受压力的毫无遮挡的暴露。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内心放弃了反抗,放弃了自己在体力和智力上的优势,向父亲彻底地妥协。这种妥协完全符合东方的伦理道德,也是调和父子冲突这一基本矛盾的办法之一。
关于父子关系,相对于我们这个强调权威和服从的社会,西方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各方面都研究得十分透彻,其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俄底浦斯情结”最为人熟知,但多把它与乱伦和性本能联系在一起,其实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对父子关系除了上述的缘由也还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我们首先必须将我们传统行为标准或孝道所要求于我们的父子关系与日常真正所观察到的事实分别清楚,那就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只是很多情况下,这些产生的愿望并无法通过‘检查制度’而已。且让我们先考虑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最低以及最高阶层里,对父母的孝道往往比对其他方面兴趣来得逊色,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民间小说等均使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发人深省的有关父亲霸道专权、擅用其权的轶闻。……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的父亲仍都对其由来已久的‘父性权威’至死也不放手。”②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神话,还是中国古代历史,儿子为了满足父亲的权欲,慑于父亲的淫威违背自己的本性,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这样的事例还少吗?《背影》之所以留下如此令人震撼的影响力,也许正是与悲剧俄底浦斯一样,它触及到人的深处的某种共性,产生共鸣。这种父子冲突再普遍不过,几乎不受外因的影响,因而在任何社会都会得到响应,不同的只是结局。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如此解释这部悲剧能使现代的观众或读者产生与当时希腊人同样感动的原因:“这希腊悲剧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特别在于这冲突的情节中所显示的某种特质。……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③
在西方文学中父子冲突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人性的根本问题之一,亦是反权威的标志之一。卡夫卡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变形记》《判决》等)都反映这一主题,而他本人和他父亲之间完全是父子冲突的西方版本,他和父亲的冲突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的作品是关于您的。在其中我倾吐了那些我不能在您的怀抱中所倾吐的伤心事。除非受到您的强制,在我能够自主的时候总是故意久久地远离您。卡夫卡就是以这种方式强调他毕生同父亲所作斗争的重要意义的。④这种矛盾被长期压抑,而这种压抑越强,反抗也就越强,或是回到无意识中,或是以艺术形式升华。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父子冲突对卡夫卡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就卡夫卡作为一个艺术家,其审美良知和意识受到个人的经历很大的影响而言,必须承认,这样的父子关系相应地产生了卡夫卡的特殊风格和特点,这正是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⑤卡夫卡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与接受东方传统文化教育的朱自清不同,他无法理解他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也无法理解以父亲为象征的权力和权威。他感到既不能因为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而采取妥协的办法,也不能对这种最合理的关系置之不理,因而无法调和矛盾,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矛盾总是以激化的形式出现。
无论朱自清,还是卡夫卡,涉足父子冲突这一主题都是“意在表现自己”,暴露人性中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不会因为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避而消失,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以各种方式消解或爆发。作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性的自己,无论是朱自清的含蓄,还是卡夫卡的浓烈,都给世界文坛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就个体而言,卡夫卡堪称现代派运动的先驱,而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中已是一面旗帜,他们的魅力在于带给我们内心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呼吸、共同思考。
参考资料
①参见:《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霍夫曼著,王宁等译,第229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②参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赖其万、符传孝译,第183~18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③参见:同上,《梦的解析》,第188页。
④参见:同上,《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第215页。
⑤参见:同上,《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第221页。
摘自《名作欣赏·语文讲堂》
二、背影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领会本文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1、2、3
三、教学用时:4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当时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的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7、8年前父亲到南京为他送行时的背影,令他顿时泪如泉涌,情难自禁,便写下了这篇《背影》。那么,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信中的内容。
(这一段有些语句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用讲读法进行讲解。)
提问:
①最后一段大概讲述了哪些内容?
②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把这一段分成几个层次?
明确:
①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同时从这一段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②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近几年来”到“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第二层次:从“但最近两年”到“惦记着我的儿子”;
第三层次:剩下部分。
2、检查预习,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3、请学生朗读课文,分三个部分;其他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遍,给课文分段落、层次。
①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在划分段落层次时,事先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
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句式即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
第一部分,首段,概括为“开篇寄思”或“不忘背影”;
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概括为“往事回忆”或“描写背影”;
第三部分,末段,概括为“结尾怀念”或“思念背影”。
(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前提为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
②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或:
中间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第二层“浦口送别”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问: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明确:“背影”。
思考: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①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明确:本文四处写到“背影”。
②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明确: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精研课文
⑴研读第一、二、三段。
①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那年”是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其实我那年已20岁”;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②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劝慰。
③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这三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④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要求读时注意速度、语调和感情。
⑵研读第四段。
①这一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
——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②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④齐读第四段。
⑶研读第五段。
①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认为父亲迂腐守旧。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带着深深的自责。
②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③指名朗读或齐读第四、第五段,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第三课时
精研第六段。
①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
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
第三层写买橘回来;
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
——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而“我”,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要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来不想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④第二层写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教师范读一二两层,让学生感受体会。)
⑤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⑥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⑦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⑧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第四课时
1、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却很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正因为作者自己感动了,所以才能写出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摇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2、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苏教]《老山界》教学案例篇1《老山界》教学案例中山市板芙一中 李莉一、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老山界》...
评余映潮的《七颗钻石》观摩示范课篇1浙江省松阳县民族中学 卢慧琴在世纪之初诞生的新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
《人生寓言》教学案例篇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教学目标 1、 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2、 学习正...
“直接给大家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互动教学案例篇1“直接给大家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互动教学案例湖...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案例篇1[活动案例]“中国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实践学校:琼海市华侨中学学生年级:...
《春夜喜雨》案例篇1春夜喜雨(样稿)作者(略)一、教学目标 :1.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2.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
语文教学案例篇1一次失败考试后的反思我落泪了,当着学生的面。只因为学生超低水平发挥,期中考试考砸了,并且是到了让人...
真爱的抉择、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散步》教学案例篇1真爱的抉择、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散步》教学案例主...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孔乙己》课例分析篇1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孔乙己》课例分析曹桥中学胡芳华【教学设计】尊重...
多视角阅读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篇1多视角阅读 个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建议思考的问题:...
一、案例师: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我这也有个好句子,请大家仿照它,展开想象说一说,...
《小松鼠找花生果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张丽 邮编:226100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