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教案 > 高一生物教案 > 组成细胞的分子(精选15篇)

组成细胞的分子(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1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特性。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4.领悟蛋白质的各种生理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5.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6.能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

教师课前准备:

1.“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的诞生”等关于首次蛋白质人工合成的生物学史资料。

2.氨基酸的结构式、两个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链的形成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等多媒体课件。

课前温故:

1.在组成植物体的化学元素中,质量分数最多的是(  )

a.氧元素   b.碳元素  c.氢元素  d.氮元素

2.构成动物体的主要元素有(  )

a.c、h、o、p、s      b.c、h、o、n

c.n、p、k、mg        d.c、o、h、p、s、mn

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阅读“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等关于首次蛋白质人工合成的生物学史资料,提出问题:

1.蛋白质是由什么装配而成的?怎么装配?

2.胰岛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总结要点。

学生边阅读教材内容,教师边追问:

1.氨基酸是什么样的化合物?

2.蛋白质能直接吸收吗?怎样才能被人体吸收?

3.氨基酸的种类约有多少种?课本p20的4种氨基酸有什么共有特点?试写出其结构通式。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在银幕显示检测题:下列哪个不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

答案:d

联系生活:

1.阜阳奶粉事件。

2.市场商品“氨基酸口服液”配方解读。

教师继续追问:

1.什么叫脱水缩合?什么叫肽键?什么叫多肽?什么叫肽链?

2.氨基酸怎样形成多肽?多肽又怎样形成蛋白质?

3.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

4.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可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氨基酸的结构式、两个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链的形成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a.氨基酸:(1)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该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义,比如当r基含有氨基或羧基时,这个氨基酸分子就不只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了,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直接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细胞内构成蛋白质的大约20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就是r基结构的不同。

b.二肽:(1)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失去水分子中的氢分别来自羧基和氨基。

(2)二肽化合物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co—nh—)叫肽键。

c.多肽:(1)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因其呈链状,也称肽链。

(2)注意区分肽、肽键和肽链:肽键是肽的连接结构,而肽链是多肽的空间结构。

(3)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时,原来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个氨基,另一端只有一个羧基(不计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数)。所以对于一条多肽来说,至少应有的氨基和羧基数都是一个。

(4)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5)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m条肽链,肽链通过化学键(不是肽键)互相连接,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6)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分子量)

(教师要总结强调:氨字和羧字的写法;氨基和羧基的书写都要有一个游离键:即—nh2、—cooh;肽键的写法一定要有两边的游离键。)

银幕显示检测题:组成生物体某蛋白质的12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一条含有100个肽键的多肽链的分子量为(  )

a.12928     b.11128    c.12800      d.11000

答案:b

师生共同概括:

教师讲述:

蛋白质结构复杂,种类多,据估计,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是怎样构成种类如此众多的蛋白质呢?出示下表:

表:几种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分子

氨基酸数目

相对分子质量

人胰岛素

51

5700

牛胰蛋白酶

223

约2500

人血红蛋白

574

64500

免疫球蛋白

660

约73000

1.从表中可得到什么结论?

2.氨基酸数目相同,能形成相同的蛋白质分子吗?种类又相同呢?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数目不同 

②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③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不同

④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教师追问:

从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能推测它们的功能吗?

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归纳,并填下表:

功能

举例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结构蛋白(羽毛、肌肉、头发等主要是蛋白质)

催化作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胃蛋白酶)

运输载体功能

血红蛋白、脂蛋白

信息传递、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胰岛素

免疫功能

抗体

师生共同总结:

蛋白质结构不同,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就不同。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

只有当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时,才能表现出生物活性。

问:蛋白质什么时候会失去生物活性?失去了还能恢复吗?

引出: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如要了解更多有关蛋白质最新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可看课本p25的科学前沿。

小结,并完成课本p24一、二。教师点评。

学生回去思考:

假如有一个外星球的高智慧生命来到地球做客,你该如何为这位贵宾准备营养丰富的饭食?

选取的背景材料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尝试从资料中获取相应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观察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注意指导学习方法。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热点、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需说明“必需”含义为必吃,“非必需”指不吃也可以,并不是指机体生命活动中不必需的,这12种非必需氨基酸在生命活动中仍然是必需的。

总结的内容可以用投影来展示。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学生不易掌握,可通过实际应用解决。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

表格是隐含信息的好材料,尝试让学生通过表格自主分析综合,提取信息。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可加深学生对蛋白质的理解和兴趣。

巩固记忆,内化整合。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2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拓展思维。

系统总结。

给出问题探讨旁边的图片,然后提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p20页的思考与讨论。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c. 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b.“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倾听学生之间的讨论,巡查学生书写的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合并,面向同学。

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

教师画出课件中的图形,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

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来。

问: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的不同?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

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问: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个肽键?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

强调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二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

讨论:

1.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

小组代表猜想蛋白质的种类。

假设有一个五肽链,它的排列方式有多少种?

划五个方框,用短线连接起来,问每个方框有多少种排列方式?

(3)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让学生看书p21图2-4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4)蛋白质的功能

提问:蛋白质有哪些功能呢?

引导学生观察书p23图片、阅读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总结归纳。

讨论: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方面开展了哪些研究?

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的原因。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比、图文结合理解知识。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思考回答:

1.豆浆、花生种子、牛奶等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答案可以很多,不限定。)

利用生活经验参与讨论:

2.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有的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

进入学习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探究总结出几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说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学生填图

学生按氨基酸结构通式的形式用方框画出来,并标明各种氨基酸的r来。

r基团的不同。

学生思考后手拉手。

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肽键。

学生通过思考后回答。

观察思考后回答:一个水分子。

一个肽键。

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2个、3个------6个。相等。

学生很快说出:(n-1)个。

是一条多肽链。

(n-m)个。

学生思考讨论。

倾听,参与交流,形成对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认识。

观察、阅读并思考。

回答问题,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学生简要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及功能的多样性。

学生练习p24一、二题。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3

表2-4-1糖类的种类

种类

结构

存在或分布

作用或用途

性质

单糖

六碳糖

葡萄糖

不能再水解的糖。

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果糖

半乳糖

五碳糖

核糖和脱氧核糖

二糖

植物

蔗糖

由1分子果糖和1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

甘蔗、甜菜,大多数蔬菜、水果中。

红糖、白糖、冰糖是由蔗糖加工制成的

麦芽糖

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

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

动物

乳糖

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脱水缩合而成。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

多糖

植物

淀粉

由多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马铃薯、山药、甘薯等植物的变态茎或根,一些植物的果实中。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不易溶于水,在人体内必须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

纤维素

由多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棉花、棕榈和麻类中的纤维细丝,植物茎秆和枝叶中的纤维,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不溶于水,在人和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草食动物也需借助某些微生物才能将其分解。

动物

糖原

由多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人和动物的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

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要达成这一目标,讲授过程中就应该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主线,首先联系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说出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再结合教材中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在了解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后,重点学习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运用刚获取的知识对人工合成蛋白质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最后再次呼应“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实例中更深刻的知识,进而回归主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根据以上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将本节知识目标定为: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本节能力目标为:

1.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

2.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

3.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本节情感目标为: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

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间的化学键感到尤为困惑),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模型模拟或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导学

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主动探究,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系统总结

教师投影一则洗发水的产品介绍。启发思考:在洗发水中都含有哪些成分?为什么氨基酸能有效修复发质?发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评价回答,总结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命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有哪些特点呢?

展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引导启发:

教师组织与引导

1.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2.四种氨基酸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别之处?

教师给与必要的补充,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3.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教师巡查学生书写情况,启发学生依据书写情况与教材作对比来发现问题,强调结构通式的不同写法。

引导学生通过球棍模型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特别要形成其空间结构的认识:(通过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

桔红色球:氢原子

黑色球:碳原子

绿色球:氧原子

蓝色球:氮原子

小铁棍:化学键

弹簧棍:碳氧双键

(要求)装配出一个甘氨酸或丙氨酸

深入探讨:

1.我们插装的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2.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尝试用模型变换(课下完成)

3.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或-cooh?

课件展示特殊氨基酸

赖氨酸(含-nh2)

天冬氨酸(含-cooh)

启发引导: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而据估计,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

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根据由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先引导:两个相同或不同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过程

讨论: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生成一个二肽,失去几分子水?

3.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失去几分子水?

4.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呢?

演示:

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两条链的过程

1.拿一条两头系有不同颜色紧扣的绳子表示一条多肽链

2.拿剪刀从中间剪开表示肽键的断裂

思考:肽键断裂后需要作出哪些修饰,使其形成两条完整的多肽链?

评价学生回答加以总结教师组织与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完成“思考与讨论”

利用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材料,联系本书的科学家访谈:

1.如果你是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科研领导小组的成员,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少走弯路?

2.设计一个怎样的方案,以期更科学、更合理?(方案要合理)

3.如果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你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分析?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四大原因。

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蛋白质功能实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

讨论:

1.对于蛋白质的功能,你还能作出补充吗?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

教师组织与引导。

展示知识概念图。

本节课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回答: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如羽毛、肌肉、头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思考回答:c、h、o、n等。

观察对比,尝试用语言描述。

倾听,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总结氨基酸在空间结构上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1.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氢基

2.学生初步思考

3.r基上可以含有-nh2或-cooh,进一步理解“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2和-cooh”

获取信息,主动思考,体会巨大的数字差别蕴含有哪些信息。

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尝试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拟此过程。

根据模型作出描述。

思考作答。

总结得出公式:

形成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肽链条数。

主动参与交流表达,更深入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整合资料信息,能说出几个关键步骤。

2.方案要合乎生物学原理,合成后的牛胰岛素要验证其是否有活性。

3.合成多肽链时少一个氨基酸分子。

合成多肽链时,氨基酸的连接顺序出现错误。

合成多肽链时,未严格按照规定的17种氨基酸进行合成。

未严格按照其肽链折叠方式进行合成(意思对即可)。

能够深层挖掘,作出相应描述。

回答问题,了解“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学生能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与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为知识点的切入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为讲述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做铺垫。

考虑到这里出现的“基本单位”一词,学生接受可能有些许困难,所以采取了直接讲授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属于本节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主动感知知识的形成。

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有限,通过动手环节会更直观,突破学习难点,进而加深对各学科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吃透知识的能力。

通过强烈的数字对比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推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利用演示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体验角色变换的快乐,同时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

强调科学发展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

回归主题,阐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激发学生对科技前沿研究工作的兴趣。

通过总结使学生获得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5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本节的知识目标确定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目标。

二、--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回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拓展思维。

系统总结。

反馈与矫正。

提问:

1.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生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你们还能够说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多?

3.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为什么?

4.你知道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物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提问: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氨基酸有多少种?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倾听学生之间的讨论,巡查学生书写的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

讨论:

1.判断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据是什么?

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区别在哪儿?

提问: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科学家是怎样开展研究的?介绍科学家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完成“思考与讨论”。

讨论: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2.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猜想蛋白质的种类。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图解形式记录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提问:蛋白质执行哪些功能呢?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总结归纳。

讨论: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方面开展了哪些研究?

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的原因。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比、图文结合理解知识。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思考回答:

1.豆浆、花生种子匀浆等生物组织样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利用生活经验参与讨论:

2.瘦肉、鸡蛋、牛奶等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3.氨基酸是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成分,有的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

4.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答案可以很多,不限定。)

进入学习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

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几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思考回答问题。

倾听、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与同学交流看法,获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知识。

思考回答,提出自己的猜想。

倾听,参与交流,形成对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认识。

观察、阅读并思考。

回答问题,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学生简要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及功能的多样性。

学生练习。

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引入新课。为讲述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作铺垫。 

利用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氨基酸结构特点是学习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基础,让学生自主对比观察,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强调科学发展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感知知识形成,突出重点。

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相关情感。

通过总结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获得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

通过对练习情况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6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法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教学方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思路】

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学习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目标

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将dna指纹技术应用于法医鉴定。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如果用线粒体dna检查,时间还将延长。提问:

1、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提问:

1、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主动获得知识。

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

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阅读课文及“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

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案,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选派代表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主动获得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补充: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思考回答: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何处?(拟核区域内。)

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

加工、整合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倾听、交流,获得对核酸结构的认识,由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初步理解核酸的多样性。

与教师一起归纳总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遗传信息就贮存在其中。(用数字变化推理所谓遗传信息的变化和内涵——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

认识到生命的各种复杂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根据这一部分的特点,课后可以试着制作dna连接模型,回校后互作比较。

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

系统小结,反馈与矫正

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和rna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说出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完成练习。

拓展探究:课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dna指纹鉴定的有关原理。

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

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7

一、--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要达成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之上。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特点: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

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按照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教学策略

1、--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直观教学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

4.教学流程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去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的教学难点的。这次说课主要说说这方面的问题,其他内容略。

1.课前预习与准备

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给出问题探讨旁边的图片,然后提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能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p20页的思考与讨论。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a.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b.“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

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说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我给出课件中的图形,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来。(1分钟)

问: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这种预习加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就可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及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肽键。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加深理解。

后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的理解,对此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和形成肽键的数目的计算,做如下游戏: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问: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六个。)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个肽键?学生很快说出:(n-1)个。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老师做手势划一条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条多肽链。

强调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四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最后给出练习,给予及时的巩固。

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二、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实验探究、课外调查、阅读教材、看电影或录像、游戏、制作模型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我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并且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应该符合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这样思维才能活跃,就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即让他们进行“愉快学习”。

本节课的--就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针对本节课内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理解较为困难的特点,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以“形象教学”为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和解释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抽象——具体——抽象”的学习方法。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的教学,要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8

表2-2-1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

含   

举    

非必需氨基酸

在人体细胞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丙氨酸、甘氨酸等

必需氨基酸

不能在人体细胞内合成,必需从外界环境中直接摄取。

共8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

婴儿有9种,多出来的一种是组氨酸。

组成细胞的分子篇9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五)练习

(六)总结

教师活动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学生活动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观察图表,归纳。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蛋清、试管、熟鸡蛋、食盐、清水。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设问作为引入。婴儿要以奶为主要食物,因为奶是一种还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蛋白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安利蛋白粉实际上是水解植物蛋白,里面还有氨基酸,那么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把蛋白质水解后,可以得到一类有着共同结构的物质,叫做氨基酸。用幻灯片展示几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式,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共同点。然后进行小结:氨基酸的共同结构是什么;造成有多种氨基酸的原因是什么——r基团。让学生看一些课本没有的例子,以及一些不是氨基酸的例子让学生尝试分析。

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可以把9种必需氨基酸展示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选择食物时如何注意氨基酸的均衡吸收。必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

设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单单一个细胞里面的酶估计就有8000种以上,这20种氨基酸是怎么样组成千差万别的蛋白质呢?引导学生观察p2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示意图”,以问题作为引导。1、蛋白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20种氨基酸为什么能构成多种的蛋白质?3、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是依靠什么进行结合?4、你怎么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归纳总结氨基酸的结构: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2、氨基酸是怎么样通过肽键相连的(板书或者幻灯片展示缩合的过程)(可以尝试让学生

学生活动

观察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式,找出共同点。

阅读p2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示意图,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

(五)课后练习以及扩展内容

(六)科学史话、科学前沿

(七)本节小结

教师活动

跟着老师做一两个范例)3、肽链最后如何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可以简单渗透一点蛋白质的各级结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种类、空间结构。

旁栏部分:用实际的例子推导出,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

用演示实验简单介绍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p23内容,然后进行归纳。

1、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物质:肌肉干重80%、皮肤70%、血液90%;2、生命化学反应的主要物质,简单讲讲酶的重要性;3、有运输能力;调节生命活动,例如某些蛋白质类的激素;免疫功能。

1、对、对;2、a(羧基与氨基要连在同一个c上);3、b。

学生活动

举出一些蛋白质相关功能的其他例子。

与老师共同完成练习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略)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

(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三)核酸的结构

(四)归纳与总结

教师活动

以利用dna侦破案件、寻找灾难死难者或者亲子鉴定为例子,并以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1、dna是什么?2、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定位一个人的身份?3、你还了解那些关于dna鉴定的应用?

阐述核酸的种类: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种,还有一种叫做核糖核酸的物质,简称rna。这两种核酸就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与生物的遗传、变异、蛋白质合成有重要的关系(为后面的留下伏笔)

实验:使用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观察dna、rna在细胞的分布。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但是叶绿体、线

组成细胞的分子(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