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29:09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
学生自己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师:空气的变化,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用手去感觉。嘴巴周围的空气怎么变化的?空气跑到别处去了,嘴巴周围就成真空了没有空气了吗?对,周围的空气又跑过来了。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交流发现,教师小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也就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生笑,不是。)
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空气的知识,你猜一猜?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何去验证你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做实验。
设计实验:认识老师给你带的材料吗?(认识,蜡烛、香……)打火机是用来干什么的?点燃什么?这个小盘呢?老师告诉你,香用完后要放到这里面熄灭。
学生交流。
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谁来交流交流你的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时,教师示范)
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
(1)蜡烛和香不要烧到瓶子。
(2)熄灭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注意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同学间的团结合作,不用争,每人都有机会。最后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
小组开始探究实验、科学观察、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
(1)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烟向瓶子里冒)这说明有没有风?(有)风朝什么方向流动?(朝瓶子里)你怎么知道的?(烟往里冒)烟为什么向瓶子里冒?
(2)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温度高)根据热空气的原理,温度一高,空气就会变(轻),会上升。瓶外温度低,空气重。当瓶内热空气上升跑了之后,瓶外冷空气便过来补充。再加热,再上升,热空气跑到瓶外后变冷,下降,再进入瓶内,循环起来,便形成了(风)。
(3)那你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风?(温度不同)对,正是有了温差,温度不一样,才会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的现象,才会形成风。
老师这儿有一个比你高级的仪器,但跟你的原理一样,也是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的。开始做实验了,把蜡烛点燃,你发现了什么?(螺旋开始转动),这说明了什么?(有风)那这风是如何形成的呢?老师把香点燃,放在下面的入口处,你发现了什么?(烟往里冒)往里冒的烟又从哪儿出来了?(上面)空气遇热变轻,上升,外面温度低,空气重,压力大,过来补充,使空气的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既然是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你猜猜,能够发出热量的蜡烛,代表什么?(太阳)香冒出的烟呢?(空气)自然界中,被太阳照射的地方温度高,没被照射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冷空气过来补充,空气不停地流动,风便形成了。
课件:(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三、知识拓展:
风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来说说,风对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有利、有害两个方面进行交流)
师生交流风对人类生活的利弊,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关于风的话题还有许多,比如: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把它叫做“海陆风”,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后可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实验记录
实验名称风的形成
实验猜想可能与有关。
可能与有关。
可能与有关。
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有没有风?
思考:风是怎么来的?(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外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
结论实验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风?
教学反思: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二是要准备模拟实验用的材料:可乐瓶、打火机、蜡烛、香,扇子、气球。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3、真实的课堂,本真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朴素追求。
这是一节录像课,只录了一次,学生也是本真的模样。学生实验做得认真,热情很高,学得很认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由表及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美中不足的是,做实验时,可乐瓶因不耐高温有些变形,个别学生惊呼起来,看似乱,实则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课堂,在真实中学生探索着、快乐地感受科学。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插上科学的翅膀,会越飞越高!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实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教学设计】
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问题思考
一、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②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诸侯纷纷改称“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秦朝统一: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1.议一议:秦朝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①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出现局部统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④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①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皇位世代传承,永掌皇权。②秦始皇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③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①中央高官: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想一想:秦朝政治制度具有权力高度集中的特征,你对此怎样认识?
提示:①皇位世袭、皇权至上。②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③中央政权组织以皇权为中心,朝中高官互相牵制,互不统属。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推行: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2)地方官僚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议一议:郡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①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⑴积极:①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对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③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④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⑵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4.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
提示:
【课后研讨】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这说明了在当时的秦朝已经开始注重什么问题?
思路:让学生在了解秦朝短暂而亡,刑罚残酷,暴政的同时,也了解秦朝注重环境保护的一面,以突破学生光通过教材了解知识,达到突破教材思维定式的目的。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课堂精练】
1.(·上海a组)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解析:秦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所列各项中,a最能符合题意。
2.秦统一之初,李斯官任廷尉,后来被秦始皇拜为丞相,对这一变化的正确表述有(c)
①由地方微吏到中央高官 ②由九卿要职到三公显位 ③由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到“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④由负责司法到监察百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结合三公九卿制的基本内容回答。可确定①或④不合史实,这样包含有这两个题支的选项不合题意。
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说明秦始皇(c)
a.赞同分封制 b.赞同郡县制 c.反对分封制 d.反对郡县制
解析: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本题首先要理解秦始皇的主张,虽然秦始皇赞同郡县制,但材料中却没有体现这一信息,所以不能选择b项。
四季的形成
【设计思路】
四季的形成是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知识较难,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对他们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本课遵循事物之间共变的关系,抓主要矛盾,概念逐步完善、建立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原始认识出发,排除其非科学的认识,突出形成四季现象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从人类认识四季的过程与经验出发,运用模拟空间的转换,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观察,形成探究活动,在模拟实验中初步建立对四季的认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验证自己的认识,最终建立四季形成的概念。
【教学流程】
环 节 目 的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向北倾斜,阳光对不同地域照射产生变化,产生气温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
2、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资料进行分析设计模拟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活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能在研究地球、宇宙知识的过程中意识到,长时间的观测活动和各种研究资料的积累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根据已有知识进一步提出研究四季成因的问题。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提出问题,引起对四季成因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1、做模拟公转的活动。
2、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远近无关”。
二、借助古人研究的方法,进行模拟实验。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初步体验四季形成的过程。
1、分析古人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四季的形成提供线索。
2、借助古人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
3、学生模拟地球公转,观察、记录竿高影长的变化,发现规律,确定四季在轨道中的位置。
三、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发现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向北倾斜并保持不变,造成了地球表面被阳光直射和斜射。
站到公转轨道的外面,想一想,竿高影长形成这样有规律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现有的发现,总结四季形成的原因。
四、推测南半球四季的变化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四季的形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1、预测——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2、推测——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3、验证——登陆中国气象局网站,查阅近几天各地气温数据。
附:
【前课教学环节】
一、 学生对四季形成的初始想法。
二、 学生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昼夜、一年与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极昼极夜与地轴倾斜的关系。
三、 对四季有规律的周期变化和公转与四季的形成的密切关系达成共识,在研究讨论中学生发现了“四季与地球和太阳的远近有关”,这个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准备寻找一个新的解释。
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难点: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共产党做出了怎样的回答?由此,引入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
学生阅读课文“工农武装起义”一目,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填写下面的表格:
起义时间 领导人 特点 意义以及教训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通过展示有关“八七”会议、三大起义的历史图片以及动画《秋收起义》,加深学生对此四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总结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二、井冈山的星火
演示动画《秋收起义军进军井冈山》,引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讲解。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扩大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存在?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发生、发展;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南方的革命群众基础有较好;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
三大起义后,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在分析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分析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这一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通过演示动画《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学生在直观上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状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粉碎三次围剿的作战方针,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即可。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革命对象分析土地革命路线的正确性。
出示材料: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
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变革土地制度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任务。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发动农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才能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小结
由学生概况本课的中心内容。
板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广州起义
5.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根据地的扩大
2.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本单元线索即削夺相权加强皇权,削夺地方权加强中央集权.
2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展示资料提出问题
播放秦始皇歌曲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老歌阵地制作
出示图片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问题:
1从上述史料我们总结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2皇帝制度首创与哪朝?它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3秦始皇还创立了那些政治制度?你能列举出来吗?
第二步探究原因和影响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是什么?
2结合史料探讨建立郡县制的必要性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3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步体验高考巩固练习
例一(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再认再现能力。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东汉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朝相比要晚,明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不难得出正确是b项。
例二(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试题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由籍贯由“齐人”、“鲁人”、“楚人”到“行政区”划分的表面变化所隐含的信息:即由诸侯(或王国)统治向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过渡,而这种变化是在由战国后期,尤其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a、b两项体现不出变化;d项时间相差甚远。
例三(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等信息,不难得出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这一结论。
例四 (06.上海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解题目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的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具有恒久的意义”,二是“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对此四个备选项,a、b、c、d四项都符合第一个条件,但只有a项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因为秦统一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外衣”这一单元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在上册已经学习过的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前一节刚学习的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前一节课学生认识了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更是为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学情分析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后,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探究风的形成问题的方法及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科学,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边常见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的形成。
2、分析归纳法
学生经历探究式教学活动,从中发现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现象中获得科学概念。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在现象中发现规律。
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4、启发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五、学法
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影响空气流动的因素。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本课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现象等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六、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准备风的形成探究仪、扇子、气球以及各个小组做实验要用的可乐瓶、蜡烛、打火机、香、小盘等,实验材料接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不致于因材料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八、教学过程说明
(一)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中,“生活中哪里有风?”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娓娓道来。紧接着设计了“学生制造风”的环节,更是点燃了他们生活经验的火花,他们用嘴吹,用书扇等,非常活跃。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了“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的特点。
(二)学生大胆猜测,让好奇心伴其成长。
老师幽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猜测的热情。“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实践表明,有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这无疑是教育馈赠给下一代人的最好的礼物!
(三)科学实验探究,在动手研究中获新知。
《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由教学的操纵者、主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创新思维的激发者。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他们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一、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②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③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②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2、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体系构建】
前提条件: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皇帝制度的确立
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形成 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的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知识梳理 教法学法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统一的背景:
①西周末年,王室_______。公元_____,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
②春秋时,_________大权旁落,宗法制、_________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间进行战争。
2.统一的条件:
①诸侯国进行改革或变法,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断的兼并战争,局部统一,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④秦王 的雄才大略。
3.统一的完成:
年,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 ;二是在中央实行 ;三是地方上实行 。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初并天下后,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_________”。
②皇帝的权力:总揽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_________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并由_________控制、发给。
③皇帝制的特点:
a. ——权利不可转移
b. ——地位不可僭越
c. ——扩大权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 权 中心 影 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3.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县制
①实施:秦统一后,采纳了______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_________郡,由 直辖,郡下设县。
②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 ,对下督责 。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 ,管理财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__ 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 ,且不断 。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方面:
皇帝专权——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英雄》的相关片段,向学生展示秦统一后的气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课前准备
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掌握秦朝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指导学生搜集秦始皇的资料,激发兴趣,以便探究讨论。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p10历史纵横、了解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和作用。
3、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4、比较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5、p11学习延伸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方面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2.指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和分阶段评价的方法,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引导学生比较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这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
4.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展开辩论。
课堂小结: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
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3.秦朝时中央官制中为虚设的官职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卫尉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6.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县令 c.丞相 d.郡守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世卿世禄制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12.【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三、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个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易于形成知识体系,从总体上把握该问题。此外,通过提供材料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着重探究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效果较好。只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理解还是不到位,可在下节课的讲解中进一步加以说明。
附:知识梳理的参考答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①衰微,前770年,东周;
②周天子,分封制;
2.③商鞅变法
④嬴政
3.公元前221年,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①皇帝,始皇帝;
②皇帝,虎符,皇帝
③皇权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2.
官职 职 权 中心 影 响
丞 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
皇权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
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书,监察百官
太 尉
(虚设)
管理全国军务
3.①李斯,36,中央政府;
②郡守,中央命令,所属各县,丞相。县令(县长),治理民众,司法,诉讼;
③地方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两千多年政治制度,沿用,加强和完善;
【巩固拓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a 5.b 6.c 7.b 8.c 9.d 10.b
二、非选择题
11.(1)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中央是三公诸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3)君主专制:彼此牵制,完全听命于皇帝;三公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
12.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其“功”主要表现在:
(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
(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
(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
一、说教材
《8的形成》是中班上学期的数学教育活动,是一节数的概念课。感知物体的数量、对应关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它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因此,数的形成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的形成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是在孩子们认识了7以内的数的形成,并了解了数与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时既巩固了幼儿以前掌握的数的形成知识,也为学习今后9的形成、10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说目标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它们是通过具体的听觉、视觉感知周围事物的,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2、知道7添上1是8,并能认读数字8。
3、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并能不受物品摆放形式、位置的影响进行正确点数。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
难点是理解7、8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四、说准备
《纲要》科学领域指导要点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根据这一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具:
1、小动物水果等磁性教具图片各8张,数字1——8磁性教具图片
2、教室里摆放一些数量是8的物品,如:8盒水彩笔等
3、万能棋若干,铃鼓。
五、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去动物演唱会”为主线的情境教学法贯穿活动始终,中间穿插运用了引导观察法、赏识激励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教法,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参与到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中班数学《排排队》篇1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了关于排序的体验,但是还不能从不同方向进行排序,因此,将排序...
中班数学:按颜色归类篇1活动目标认识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didi鼠,并尝试按颜色进行归类。乐于和同伴一起活动,...
中班数学《海底世界》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在认识了9的数字基础上,还需要学习正确的点数9以内的数量,学习接数,感知数量...
中班数学《数字0》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知道数字0表示没有,理解数字0的意义。能用合适的数量词来表示物体的数量。教学准...
中班数学:《比较高矮》篇1una活动目的: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2、学习高矮排序,...
中班数学:有趣的排序篇1活动目标1.能发现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乐于交流自己的发现。2.积极的尝试用不同的颜色按一定的规...
中班数学:比多少篇1活动目标: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进一步感知7以内的数量。2.能在活动中体验提前...
情况分析: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
活动名称活动目标1.认识5以内序数,并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2.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设计意图: 最近,班级的孩子在玩活动区时特别喜欢玩图形对对碰、雪花片排队的游戏,孩子们能正确的认识一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判断数量之间的多,少,一样多; 2.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 3.体验数学游戏的...
活动目标:1、认识6以内的序数,学习序数词“第几”。2、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3、发展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