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33
教学内容: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2~9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学生讨论,指名汇报。(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略)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指名汇报,说明理由。(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去掉一个男生。)去谁合理呢?能去吗?(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7个。)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半数:6+9+7+6=28(个)28÷4=7(个)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些。)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平位置),提问: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学号123456身高(厘米)131136138140141142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91100729389908575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①
叫做这n个数的,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
那么 ,
因此,
即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的公式①.
3.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九、板书设计
第12页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P116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 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 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 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 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 数 ÷ 份 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3、深化
(1)5个同学身高分别为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
142厘米、14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大于( )
厘米和小于( )厘米之间。
(2)小芳、小华各有一些书,小芳的书比小华多4本。要使
两人的书同样多,小芳应给小华( )本书。
(3)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举行科技小制作展览会。高年级4个班,选出172
件作品;中年级5个班,选出188件作品;低年级3个
班,选出96件作品。平均每个年级选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3
(4)书P119/8
四、回家作业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 教师(幻灯片2):同学们,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植树。我们班共有7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他们植树的情况,(幻灯片3二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说并把每人的棵数板书在黑板上)(2) 比一比哪一组植的树要多一些?(指名)第一组有几人,第二组呢?,你们认为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指名说可能有学生说用比的方法)(3) 师:对,因为两组人数不相等,不能用总棵数比,用每组平均每人植的棵数来比,比较合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二、教学例1,寻求规律(1)(幻灯片4第一组统计图)面对着这个统计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多哇!我们的陈田、张然同学有点不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他们植的太少了)是啊,我们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呢?(把万宇和卢明的给他们)(一样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让他们每人植的树一样多,对吗?换句话说就是。。。。。求他们平均每人植了多少棵树?(2)师:你们能先猜一猜,这个数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呢?(11-15)它会不会大于15或小于11呢?为什么?(因为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所以不会)。(3)师:好了,这样吧,你们都把你估计的那个数悄悄地藏在心里,好吗,藏好了吗?估计的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吗?我建议同学们先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才能使4个人植的树一样多,也就是同学们说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请同学们从抽屉内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纸,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图任意在纸上做记号或计算都行,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开始!(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教师巡视,收集作品)(学生交流)师:胡广臣请你说说好吗?生:把万宇的一棵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给张然,这样他们每个人的就一样多了!(边说边在投影仪上展示作品)(4)动画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幻灯片4)老师小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万宇的一棵移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移给张然,最后平均每人都有13棵。(5)演示先合后分的计算过程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说),对,还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分”就是把种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也就是相当于,把他们植的树平均分成4份(幻灯片5电脑显示)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列,请大家试一试。(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后再看幻灯片6显示过程)(14+12+11+15)÷4=52÷4=13(棵)(5)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样的答案,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我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同学,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有根有据。我也佩服那些一次就计算得很准确的同学,他们都应该受到大家的表扬,给他们掌声。(稍停顿指板书)这里的“13”是什么意思?是他们每个人都种了13棵吗?生1:是每个人种的数。师:我请万宇同学说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4棵)你的同学说你只种了13棵,他说你们每人种了13棵呢?(我知道了他是把数平均分)怎么平均分,你多的那一棵哪里去了?(就是给少的同学了)陈田请站起来,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2棵)那你的同学说你种了13棵,你那一棵是哪里来的?(是其他的剩下几个给我,变成我的了)那你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了少的,少的说,给我吧,我和你们一样多了,用今天的新词来说就是。。。。。。(平均分)平均了对吧,同学们的理解和感受非常到位,那我告诉大家,13就是14、12、11、15这一组数的。师:叫什么名字?师:这个它就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一组数据的一个总体水平,就是同学们刚才讲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这个它就在哪两个数之间转悠、转悠?现在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算出第二组的吗?看谁算得最快?(指名说并板书计算过程)第二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14棵)第一组呢?哪一组的要大些?(第二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宣布第二组同学获胜,行吗?祝贺你们!谁再来说说这个“14”表示什么意思?三、开展活动,理解的含义和计算方法(5分)师:同学们就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来了!想一想,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在哪里碰到过他,什么时候需要算?(指名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下面我们做一个称体重的活动,我点3名女生和2名男生上来,其他同学同桌一人记数,一人计算。第一组计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第二组计算男生的平均体重,每一组选1名代表到黑板上配合演示。听明白了吗?我来报数,(指名上前称体重,老师报数)交流。女生平均每人重多少千克?男生呢?为什么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的时候要除以2而男生的要除以3?(指名说)如果我们要求5个人的平均体重又应该怎么算?(指黑板两组数)所以说总量和份数要对应。看到这两组数你明白了什么?是啊由于男女生性别的差异,男生的体重普遍比女生要重一些。 师:看来的作用还真大呢!你们再来看这里的一个信息。 四、巩固练习(10分)屏幕显示(幻灯片)(1)(课件出示)200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单位:吨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16203025平均每月多少吨?(1)(16+20+30+25)÷4(2)(16+20+30+25)÷12(3)(16+20+30+25)÷365师:一季度用了多少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生看图回答师:现在我们想要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三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拿出你个人的意见,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是选择1、2、3哪个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势告诉大家!预备,开始!生用打手势示意自己选择哪个答案。大多数同学选1。师:人家有选2的,别着急!请选2的同学上前同学们选几(生:1)选1的出两个代表(请生上前)一场辩论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到底选1对,还是选2对,我也糊涂了。你们能不能互相问问问题,好吗?谁先开始?两队论:生:请问题目中问的是什么问题(师:回答)生:题目问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师:接着问)生:那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生:一个季度3个月?(师:那一年呢,接着问)生:那一年有多少个月?生:12个月生:既然有12个月,为什么要除以4呢(师:不除以)而不除以12呢?生:因为它有4个季度,所以除以4生:因为问的是平均每个月(师:谁要你求?生:谁要你求每个季度啊师:那你同意就可以到那边去了师:是啊,人家要你求平均每个月的,你们说应该除以几啊?(12)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应该除以12,他们除以4了,有没有道理呢?那么你们求的是什么?生:平均每个季度用水情况师:是吧,可惜人家根本就。。。。。生:人家根本就没有问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师:你除以4,求的是平均每个季度的,除以12个月,是平均每个。。。。。除以365天是平均每。。。。。。(生一起回答)看来找准份数是非常重要的。师:明白了吗,是几个人平均每天的呀(3个人)师:老师告诉你,如果想求平均每人每天哪,再除以3,李老师帮你们算出来了。屏幕出示(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老师拿出用塑料袋装的3千克水,让学生感受它的分量,进行思想教育。师:面对这幅图画,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生:我觉得他们一天用的水非常多。师:那我们就去指责小刚吧,怎么那么浪费水呢?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生: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们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点水。师:那你去批评他们吧!你想说什么?生:我想说,他应该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来冲厕所。师:那你就去说他吧!他应该怎样!还有没有想说别人的?生:我想对他说,小刚,我希望你捐一点水到严重缺水地区去。师:你们知道我最想说的是什么吗?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五、解决问题(3分)师:你们能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吗?屏幕出示画面小明会遇到到危险吗?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哈哈,我不会游泳,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厘米呀,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我有没有可能会遇到危险?师:为什么有可能?你知道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吗?生:说明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浅。但是平均起来是110厘米。师:如果小明到了?生:到了很深的地方,他就会淹下去。师:你们听懂她的话了吗?六、课堂小结(2)师: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你们告诉我,你们学的开心吗?你们有收获吗?还有遗憾的地方吗?(指名说)李老师也有收获,我发现我们三(5)班的同学表现都很出色,有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有的同学集体合作意识强,有的同学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这都是很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做得更好。最后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吧!(好),下课!
教学目标 :
1.算术、加权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
2.体会算术和加权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
教学难点 :体会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简称,记为.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1618212324262934
相应队员数1241312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93分B95分C92.5分D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ABC
创新72;85;67
综合知识50;74;70
语言88;45;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誰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
解:(1)A的平均成绩为(分).
B的平均成绩为(分).
C的平均成绩为(分).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分)
B的测试成绩为(分)
C的测试成绩为(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
巩固练习二:
1.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变形训练:(小组交流)
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元;
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加权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和加权.2.体会算术和加权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布置书面作业 :课本P216习题8.11、2
课外作业 :(两题任选一题)
1.到校医那里收集本班同学左眼视力检查结果,计算本班同学左眼视力的.
2.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方法来求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值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板书设计
1.
算术:
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简称,记为.
读作“x拔”
例1解:(1)A的平均成绩为
B的平均成绩为.
C的平均成绩为.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分)
B的测试成绩为(分)
C的测试成绩为(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加权: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 :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91100729389908575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①
叫做这n个数的,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
那么 ,
因此,
即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的公式①.
3.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了解加权的意义,并会求加权;
(二)会运用的简化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计算及运用的简化方法,会运用加权公式.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引入新课
在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P106的“读一读”那一节,讲的是求.有这样一例题:
女子排球队共有10名队员,身高(单位:米)分别为:
1.73,1.74,1.70,1.76,1.80,1.75,1.77,1.79,1.74,1.72.
求这个队的队员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求这个的计算方法有两个.
方法1:直接计算
方法2:简化计算
观察一下这些数都在1.75的上、下,这时,可以这样考虑:先计算各数与1.75的差,也就是先都减去1.75(为了不出现小数,不妨把单位换成厘米)得到-2厘米,-1厘米,-5厘米,1厘米,5厘米,0厘米,2厘米,4厘米,-1厘米,-3厘米.
计算这组数的,得:
因为前面计算时,每个数都减去了175厘米,所以把这里的得数0加上175,就得出这个排球队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75厘米
在求一组数的时,只要这组数都接近某一个数,就可以采用这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求.如果这组数存在着大致在某一个数的上、下波动的情况,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新课
1.
在统计里,是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显示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也就是说这组数据都“接近”哪个数.
上面的公式①,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的“直接算法”.
当一组数据x1,x2,…,xn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
公式②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的“简便方法”
例1某食品厂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对某天生产的罐头抽查了10个,样本净重如下(单位:克)
342,348,346,340,344,341,343,350,340,342.
求样本的.
解法2:把已知数据都减去342,得0,6,4,-2,2,-1,1,8,-2,0,
例2从一批货物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
310,308,300,305,302,318,306,314,315,307,
295,307,318,292,302,316,285,327,287,315.
求样本的(结果保留到个位)
即样本为306千克.
解法2:
由于题中数据都较大,而且都在常数300上、下波动,把原数据都减去300,得:
10,8,0,5,2,18,6,14,15,7,-5,7,18,-8,2,16,-15,27,-13,15.
2.加权
设有甲、乙、丙三种可混合包装的食品,它们的单价分别是1.8元,2.5元,3.2元,现取甲种食品50公斤,乙种食品40公斤,丙种食品10公斤,把这三种食品混合后每公斤的单价是多少?
答:混合后的单价为2.50元.这个答案是不对的,因为混合后的售价不仅与每种食品的单价有关,而且还与每种食品的重量(公斤数)有关.这些食品混合后的售价应该等于
这种叫做加权.
一般说来,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公式①,这n个数的可以表示为
计算加权的公式③,与计算的公式①,实际上是一回事.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加权公式计算简便些.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所占分量轻重的意思.fi越大,表示xi的个数越多,于是xi的“权”就越重.
例3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的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的有13人,56分的有2人,45分的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在例1~例3的求问题中可以看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课堂练习
若4,x,5的是7,则3,4,5,x,6五个数的是______.
(四)小结
1.用样本去估计总体,这是学习的目的.
2.计算公式,简化计算公式,加权计算公式都很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取哪个公式
(五)作业
1.数据15,23,17,18,22的是________.
2.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数据的是______.
(1)105,103,101,100,114,108,110,106,98,102;(共10个)
(2)4203,4204,4200,4194,4204,4210,4195,4199.(共8个)
4.在一个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5.抽查了一个商店某月里5天的日营业额,结果如下(单位:元):
14845,25306,18954,11672,16330
(1)求样本;
(2)根据样本估计,这个商店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是多少?
6.在一段时间里,一个学生记录了其中8天他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单位:分):
80,70,90,70,60,50,80,60.
在这段时间里,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要的时间约是多少?
作业 答案与提示:
1.19.
5.(1)样本是17421元;
(2)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可估计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为17421.
根据样本,可估计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时间约为70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是统计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样本来估计总体.样本容量取得越大,则用样本估计的总体越精确,也就是所表示的总体平均的变化趋势越集中于准确值.作业 中的第5,6两题就是为体现这种思想而设计的.
2.这一节课的目标是要弄清两个概念(、加权),三个公式(求平均值公式,求平均值的简化公式和求加权公式).
教学设计中,先从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的内容引出概念、计算公式及简化公式.所以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在介绍了概念后,紧接着对计算公式作出一般性的证明.
在加权一节,先列举一个易犯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然后推导出公式.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 :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91100729389908575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①
叫做这n个数的,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
那么 ,
因此,
即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的公式①.
3.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了解加权的意义,并会求加权;
(二)会运用的简化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计算及运用的简化方法,会运用加权公式.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引入新课
在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P106的“读一读”那一节,讲的是求.有这样一例题:
女子排球队共有10名队员,身高(单位:米)分别为:
1.73,1.74,1.70,1.76,1.80,1.75,1.77,1.79,1.74,1.72.
求这个队的队员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求这个的计算方法有两个.
方法1:直接计算
方法2:简化计算
观察一下这些数都在1.75的上、下,这时,可以这样考虑:先计算各数与1.75的差,也就是先都减去1.75(为了不出现小数,不妨把单位换成厘米)得到-2厘米,-1厘米,-5厘米,1厘米,5厘米,0厘米,2厘米,4厘米,-1厘米,-3厘米.
计算这组数的,得:
因为前面计算时,每个数都减去了175厘米,所以把这里的得数0加上175,就得出这个排球队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75厘米
在求一组数的时,只要这组数都接近某一个数,就可以采用这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求.如果这组数存在着大致在某一个数的上、下波动的情况,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新课
1.
在统计里,是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显示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也就是说这组数据都“接近”哪个数.
上面的公式①,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的“直接算法”.
当一组数据x1,x2,…,xn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
公式②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的“简便方法”
例1某食品厂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对某天生产的罐头抽查了10个,样本净重如下(单位:克)
342,348,346,340,344,341,343,350,340,342.
求样本的.
解法2:把已知数据都减去342,得0,6,4,-2,2,-1,1,8,-2,0,
例2从一批货物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
310,308,300,305,302,318,306,314,315,307,
295,307,318,292,302,316,285,327,287,315.
求样本的(结果保留到个位)
即样本为306千克.
解法2:
由于题中数据都较大,而且都在常数300上、下波动,把原数据都减去300,得:
10,8,0,5,2,18,6,14,15,7,-5,7,18,-8,2,16,-15,27,-13,15.
2.加权
设有甲、乙、丙三种可混合包装的食品,它们的单价分别是1.8元,2.5元,3.2元,现取甲种食品50公斤,乙种食品40公斤,丙种食品10公斤,把这三种食品混合后每公斤的单价是多少?
答:混合后的单价为2.50元.这个答案是不对的,因为混合后的售价不仅与每种食品的单价有关,而且还与每种食品的重量(公斤数)有关.这些食品混合后的售价应该等于
这种叫做加权.
一般说来,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公式①,这n个数的可以表示为
计算加权的公式③,与计算的公式①,实际上是一回事.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加权公式计算简便些.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所占分量轻重的意思.fi越大,表示xi的个数越多,于是xi的“权”就越重.
例3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的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的有13人,56分的有2人,45分的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在例1~例3的求问题中可以看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课堂练习
若4,x,5的是7,则3,4,5,x,6五个数的是______.
(四)小结
1.用样本去估计总体,这是学习的目的.
2.计算公式,简化计算公式,加权计算公式都很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取哪个公式
(五)作业
1.数据15,23,17,18,22的是________.
2.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数据的是______.
(1)105,103,101,100,114,108,110,106,98,102;(共10个)
(2)4203,4204,4200,4194,4204,4210,4195,4199.(共8个)
4.在一个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5.抽查了一个商店某月里5天的日营业额,结果如下(单位:元):
14845,25306,18954,11672,16330
(1)求样本;
(2)根据样本估计,这个商店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是多少?
6.在一段时间里,一个学生记录了其中8天他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单位:分):
80,70,90,70,60,50,80,60.
在这段时间里,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要的时间约是多少?
作业 答案与提示:
1.19.
5.(1)样本是17421元;
(2)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可估计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为17421.
根据样本,可估计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 所需时间约为70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是统计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样本来估计总体.样本容量取得越大,则用样本估计的总体越精确,也就是所表示的总体平均的变化趋势越集中于准确值.作业 中的第5,6两题就是为体现这种思想而设计的.
2.这一节课的目标是要弄清两个概念(、加权),三个公式(求平均值公式,求平均值的简化公式和求加权公式).
教学设计中,先从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的内容引出概念、计算公式及简化公式.所以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在介绍了概念后,紧接着对计算公式作出一般性的证明.
在加权一节,先列举一个易犯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然后推导出公式.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篇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
千米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
加法教学设计篇1总第7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计算法则,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
新人教版小学第六册解决问题巩固练习课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
探索乐园篇1教学内容:教材54——55页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情,经历自主探索、交流搭配方法的过程...
乘火车教学设计篇1学习内容:教材p32—p33乘火车学习目的: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教案篇1数学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19授课课题认识克教学基本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让学生体会...
分桃子篇1(平均分的认识一)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东南西北》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口算乘法》篇1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
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