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说课稿 > 高中说课稿 > 高中数学说课稿 > 《平移》说课稿(精选2篇)

《平移》说课稿(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26:05

《平移》说课稿篇1

以下是高中数学说课稿:标轴的平移,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1、坐标变换是化简曲线方程,以便于讨论曲线的性质和画出曲线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节教材主要讲坐标轴的平移,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新旧坐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平移公式;并能利用平移公式对新旧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进行互化。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

2、本教材的重点是平移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为了解决重点,教学中先以圆(x-3)2+(y-2)2=52化为x'2+y'2=52这个例子引入来说明,虽然点的位置没有改变曲线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坐标系的改变,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也随着改变,而且适当地变换坐标系,曲线的方程就可以化简,以此指明平移坐标轴的意义和作用,并由此引出平移的定义,导出平移公式。在推导平移公式时,先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观察、归纳、猜想和推导,得出平移公式,还引导学生运用代数中刚学过的复数的几何意义来证明,既开阔视野,沟通学科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正用、逆用、变用平移公式,达到进一步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公式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推理能力和教学思想方法。

3、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平移公式两种形式何时运用,学生易产生混淆,教学中应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领会,并及时加以小结,掌握其规律,加强公式的记忆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本节寓德于教的要点,主要是通过事物变化过程的内在联系,认识变与不变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问以下问题:

1、如图,点O'和○O'关于坐标系xoy的坐标和方程各是什么?点O'和○O'关于坐标系x'o'y'的坐标和方程各是什么?两个方程,那一个较为简单?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直角坐标系点O'的坐标○O'的方程

<在xoy中(3,2);(x-3)2+(y-2)2=52

在x'o'y'中(0,0)x'2+y'2=52

两个方程,显然后一个方程简单。

(二)引入新课

(继续提问)

1、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

(答)(1)对于同一点或同一曲线,由于选取的坐标系不同,点的坐标功曲线的方程也不同。

(2)把一个坐标系变换为另一个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曲线的方程简化,便于研究曲线的性质。

教师继续提出新的话题,即如何把一个坐标系变换为另一个适当的坐标系呢?我们再从上面的例子来观察坐标系

xoy与x'o'y'有何异同点呢?(提问)

(答)(1)坐标轴的方向和长度单位都相同--不变

(2)坐标系的原点的位置不同--变

(教师归纳)这种坐标系的变换叫做坐标轴的平移,简称移轴。

(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移轴的定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坐标轴的平移

(三)讲授新课

(板书)1、坐标轴平移的定义

2、坐标轴平移公式

思路:(1)以特殊到一般,在已画出的图形上任取四个点(分别在第一、二、三、四系限或坐标轴上)让学生分别写出在新、旧坐标系里的坐标,并观察、分析出它们的关系。

(答)坐标平面上任意一点在原坐标系中坐标和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档,归纳出来有如下关系:

(板书)原系横坐标x=新系横坐标x'+3

原系纵坐标y=新系纵坐标y'+2

现在把(3,2)推广到一般(h,k)能否得出x=x'+h

y=y'+k

这个公式呢?(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

思路(2)第一步用有向线段的数量表示x,y,h,k,x',和y',

第二步据图进行推导

第三步由推出的公式x=x'+h(1)再推出x'=x-h

y=y'+ky'=y-h

小结:这两个公式都叫做平移(移轴)公式。同学们还可以运用代数中学过的向量加、减法则,建立复平面来证明(留给学生课后自己作练习)

3、平移公式的应用

(1)利用平移公式求在新坐标内点的新坐标

例与练:①平移坐标轴,把原点平移到O'(-4,3),求A(0,0),B(4,-5)的新坐标;C(5,-7),D(4,-6)的旧坐标。

②平移坐标轴,把原点平移到O'()使A(2,4)的新坐标为(3,2)

B(-4,0)的旧坐标为(0,3)

(2)利用平移公式化简方程

例与练:(课本例)平移坐轴,把原点移到O'(2,-1),求下列曲线关于新坐标系的方程,并画出新旧坐标轴和曲线。

(x-2)

①x=2②y=-1③(x+2)2/9+(y+1)2/4=1

分析:解①②时用分别把x=2,y=-1代入公式

(2)得x'=0y'=0(比课本中的解法简单)而在解③时,却要用公式(1)分别用x=+2,y=y'-1代入原方程得出新方程x'/9+y'/4=1(引导学生正确作出图)

小结:从例中可以看出,要把方程(x-2)2/9+(y+1)2/4

化为简单的方程x'2/9+y'2/4=1,可把x-2=x'y+1=y',得出应

把坐标原点平移到(2,-1),由此可推广,形如(x-h)2/a2+(y-k)2/b2的方程如何化简。

选择题1.坐标轴平移后,下列各数值中发生变化的是()

(A)某两点的距离(B)某线权中点的坐标

(C)某两条直线的夹角(D)某三角形的面积

答案选(C)从此题可看出,坐标轴平移后,与坐标有关的量发生变化,但图形本身的几何性质不变。

选择题2:曲线x2+y2+2x-4y+1=0在新坐标系中的方程是x'2+y'2=4,则新坐标系原点在旧坐标系中的坐标是()

(-1,2)(B)(1,-2)(C)2,-1)(D)(-2,1)

分析:把x2+y2+2x-4y+1=0配方为(x+1)2+(y-2)2=4

由x+1=x'===h=-1y-2=y'===k=2故应选(A)

(四)教师小结: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是坐标轴平移的意义,平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移轴的目的在几何上是使曲线图形的中心(或顶点)与原点重合,使图形"居中",而在代数上则是将一般二元二次方程通过代数变形(变量代换),消去其中的一次项,从而使方程简化,这个问题,下一节课将作更具体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平移公式的两种形式何时应用较好方便,一般说来,由点的旧坐标求其新坐标时用(2)较方便,而由曲线的原方程求其新方程时用(1)较方便,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例2中把方程x=2化为新方程,直接代入(2),马上就可求出x'=0这个新方程。

平移坐标轴,可以简化曲线的方程,但不含改变曲线原来的性质与不变,可以看出其中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规律。

(五)布置作业(略)

三、课后附记

1、本节课曾在福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班的观摩课上讲授,反映较好,从学生的作业反馈及下节课的复习提问,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化简二元二次方程中,引用平移公式进行运算,学生都能较熟练掌握,在半期考中,关于平移公式的应用题得分率在90%以上,说明本节课的效果较好,但因本教材在整个圆锥曲线教材内容中占的分量不重,公式较少使用,容易出现反生与遗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可适时加以引用。

2、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一体三重五环节"的福八中数学教学的特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过程"的教学,尽量做到:提出问题,循循诱导;疏通思路,耐心开导;解题练习,精心指导;存在不足,热情辅导;掌握过程,尽心引导;真正体现重情善导的教风与特色。

《平移》说课稿篇2

各位专家、同仁: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下册第五章第8节《平移》,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一、说教材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主要是运用向量知识来推导出点的平移公式,并运用点的平移公式来解决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图象平移时的解析式的变化规律。2.地位和作用:平移变换是可用来化简函数解析式,以便于讨论函数图象的性质和画出函数图象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节教材主要是讲点的平移公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向量,并且结合初中的二次函数图象的知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平移后的点坐标和平移前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体现了向量这一章知识在图形平移中的应用。为今后研究圆和圆锥曲线的平移提供了有力依据。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懂得点的平移及图形平移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平移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区分和理解点的平移公式中三组坐标的各自意义,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平移公式来解决点的平移、图形平移的有关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画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寻找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的思想。(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规律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4.重点与难点:重点:点的平移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并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公式来解决点的平移和图象的平移问题。同时注意向量和图形的相互渗透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向量知识的理解。难点:点的平移公式中的三组坐标各自表示的意义,学生易产生混淆,教学中应通过联想向量知识来处理好这二个坐标之间的关系这,不可死记公式要活记活用。这也就是要掌握其数学规律,从而加强公式的记忆并达到灵活准确运用知识。二、说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学生观察坐标系中的二个点的坐标和向量之间的关系,来发现这个一般公式即点的平移公式,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联想法。以后运用点的平移公式不可死记,应该联想到向量来记住这个公式,特别是这个公式中的二组坐标的顺序。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数学规律。(3)练习巩固法。这样更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了一些变式练习的锻炼功能。三、说学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联想法:在记住这个点的平移公式时,要求学生联想学过的向量知识,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2)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课题:初中学习二次函数图像时,把抛物线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新位置上的抛物线,显然新、旧抛物线大小、形状都没有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说的大小、形状都没有改变,是从总体宏观上说明的.那么我们能否从微观上分析新、旧位置上两抛物线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本节课就来讨论这一问题。(由学生已经掌握的平移知识来引出课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概念介绍:师:先请同学们复习向量的知识,在坐标系中向量可以怎样表示出来?生:用终点B的坐标减去起点A的坐标来表示。师:把一个向量平行移动到某一位置所得新向量与原向量相等吗?生:相等.师:把一个图形F作平行移动到某一个位置所得的新图形与原图形F相同吗?生:相同.师:演示图形F按向量平移到图形的过程,给出平移的定义:.设图形F上任意一点,在接向量平移后,图形上的对应点为,则由向量加法得:即   这个公式叫做点的平移公式师:指出三点:①平移公式反映了图形中每一点在平移前后的新坐标与原坐标及平移向量坐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在这三者中,解决“知二求一”的问题,即知道其中任意的两个坐标,就可以求另外一个坐标。②平移公式可用于在坐标系不变时的点的平移及图象的平移问题,还可利用平移公式来化简函数解析式。③关键是要区分和理解点的平移公式中三组坐标的各自意义。3.导出目标:(口述目标)4.导学达标:师:我们来举例,利用点的平移公式解决点平移的有关问题举书中例1:(主要是让学生能学会简单运用公式,师生一起来完成例题的解答)师:课前提出的问题应该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图形的平移问题,请问该问题中反应出的平移向量坐标是什么?生:(2,3)师:接下来我们来举例:运用点的平移公式来解决图形平移的有关问题举书中例2:将函数的图象l按平移到,求的函数解析式。解:设为l上的任意一点,它在上的对应点由平移公式得。(强调这个公式变形的必要性,也就是把已知图象上的点P的坐标表示出来)将它们代入到中得到(强调这个代入的理由是利用点P在已知的函数图象上)即   (强调得到的解析式就是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习惯上将上式中的,写作x,y即的函数式为:。(强调这个表示方法没有改变新的解析式的意义,只不过是习惯表示而已)再举书中例3:已知抛物线(1)求抛物线顶点坐标;(2)求将这条抛物线平移到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时函数的解析式。师:请同学们分析这道题与上道例题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生:没有直接告诉平移向量。师:能求出平移向量吗?生:能,就是(2,-3)。师:好,请同学们求出新的函数解析式?生:师:请问图象平移和点的平移的解题思路上有何差异吗?生:基本思路一样,只不过这里要有个相应点的坐标代入相应解析式的过程。师:请问:把直线l按平移到直线:,则直线l的函数解析式是什么?生:+45.巩固达标:学生做练习P125:第1,2,3题。(请同学做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同时对第2,3题叫同学上来板演,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做完补充练习:  (1).若把点A(3,2)平移后得到对应点按上面的平移方式,若点A(1,3),求。(2).将抛物线经过怎样的平移,可以得到+1。(进一步巩固运用平移公式来解决灵活多变的平移问题)6.课堂小结:(1)明确点平移、图形平移的意义;(2)知道平移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移公式,分清平移公式中各个量的意义;

(3)能利用平移公式解决点平移、图形平移的有关问题。7.布置作业:P126:第1,3,6题。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题:平移1.   平移概念 2.   推导点的平移公式   (图示区)3.   举例1  4.   举例2  5.   举例3                             学生板演

《平移》说课稿(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