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登飞来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wma音频课文朗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登飞来峰》《论诗》ppt课件
诗五首《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登飞来峰》《论诗》flash朗读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希望能够帮到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阴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8.(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2分)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赏析本诗的后两句。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领读诗歌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体会。
4、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5)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四)、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
(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三、尝试背诵。
四、相同题材诗歌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0xx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六、主旨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轻风--寄送愁心:抒情--关怀、思念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六、主旨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轻风——寄送愁心:抒情——关怀、思念
惜缘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读诗问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古诗词诵读部分选录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我在教学过程 中产生了两点不同的看法,与大家同议:
首先,课文中关于夜郎的注释令人不解。
课文中注释[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夜郎]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照此注释来理解,诗人的意思要误解了。作者是因为同情王昌龄的遭遇而作,表达的是对王的担忧和思念,故而“寄愁心与明月”既然如此,则忧愁之情当到王所之处,可按课文注释,“随风直到夜郎西”就与王的“龙标”擦肩而过了,又何以表达思念之情,又何以让王知道呢?因此,我感觉课文注释有不妥之处。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延边任民出版社的《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等资料,我觉得对“夜郎”应加以详细交代。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说法“泛指西南边远的地区。”或者延边人民出版社的说法“唐代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有三个,本篇所说的夜郎在今沅陵县境,龙标在夜郎的西南方。”较为妥当。
其次关于“风”。我上课在跟学生讨论时,让学生思考过,既然“我寄愁心与明月”,又何来的“随风”呢?学生争论不休,但终无结果。我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同上)发现它用的是“君”字,它所依据的版本是:《〈四部丛刊〉影印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三》。而且从意义上,“君”字较“风”字亦较易理解。“我”把忧愁、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她带着“我”的关心、思念随“你”一直到“你”要去的地方,就能更好的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同情之心了。(2005-1-4晚家中)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习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
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2、对社会的愤慨不平;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2、3。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有关写“月”的古诗。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读,理解诗歌。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二读诗歌,解读诗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杨花”且是“落尽”是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4、再读诗歌,归纳小结。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交融
情:寄情明月随风相伴同情、关切
六、拓展延伸:积累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2、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十三)》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七、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此诗。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五)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2.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六)合作学习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七)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八)练习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
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九)总结储存,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几首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游戏看图猜诗歌。猜出诗歌并朗读。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链接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初读诗题,初晓诗情
1、学生读诗题,联系课下注释,解释题目意思,并划分题目朗读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简要说说李白写下这个诗题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四、初读诗歌,寻找诗眼
(一)朗读诗歌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全班齐读。
(二)初步理解诗歌,读懂诗眼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2、寻找“诗眼”
从诗歌中选一个词作此诗的“诗眼”(愁心)
五、再读诗歌,读懂诗眼。小组讨论
1、诗人借助哪些景物来表现“愁心”?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痛,心里在滴血一般。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表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
明确:“明月”
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情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圆,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名句赏析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七、小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八、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合作学习:
1、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3、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再简单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五)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诗,并搜集整理与月有关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