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用刻度尺测长度教案示例之二
作者:刘崇灏(人教版教材)
(一)教学要求: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并能正确读数。
2.掌握国际单位制长度的主单位及辅助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3.知道测量必然存在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不同。
(二)教具:
米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刻度尺、长30—50厘米(最小刻度是1毫米。)
(三)教学过程 :
1.引入:要求学生观察P6图1-1、比较AB长还是CD长?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其长度,或用圆规卡其长说明它们是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学生观察图1-2,比较中心的两个圆哪个的面积大?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刻度尺测其直径,说明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小结: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在生产和生活中,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提问同学:你知道刻度尺、钟表、温度计是测量什么的仪器吗?要求回答:刻度尺测长度,钟表可以测时间,温度计可以测温度。问:你们会正确使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吗?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来测长度。
板书:三、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2.刻度尺:
(1)长度的单位:
提问: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它们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简介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其他辅助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微米。介绍单位换算关系。
板书:1.测量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单位换算关系:(要求学生自己看书写出。)
提问学生,要求回答:
①1千米=______分米=______厘米。
②1.5厘米=______毫米=______微米。
③1微料=______毫米=______厘米。
④25毫米=______分米=______米。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①认真观察刻度尺:
教师出示1米长的刻度尺,结合实物说明要正确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三看:一看刻度尺零刻度在哪里?是否清楚?教师要指明零刻度在米尺上的具体位置,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找到零刻度线位置。教师要巡示帮助学生确认零刻度。二看它的量程,教师给出量程的定义,并让学生确认教师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以及同学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1个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值。教师要拿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毫米等刻度尺,让学生辨认最小刻度值,当众回答。同时,要求学生确认自己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教师小结、学生复述观察刻度尺注意哪三个问题。并板书: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位置、看量程、看它的最小刻度值。(“三看”)
②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刻度尺要放正不可歪斜。要求学生看书P7图1-5。知道刻度尺如何放置是正确的。教师边讲边演示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
其次,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点对齐。提问:如果直尺的零刻度磨损怎样测量?学生回答。参看P7图1-6,教师小结:在上述情况下,可以从其它刻度量起,但量得的长度值要减去起始边刻度尺的读数。
第三,让学生看P7图1-7。提问:读数时视线怎样才算正确?教师指出,并演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视线要垂直待测物体的长度和直尺的刻度面。
第四,如何正确读出刻度尺刻度值。(教师事先在小黑板上画一个测量长度,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示意图,配合讲解和提问。)出示此小黑板,由多个学生读出测量结果。教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分析这些结果指出:由于你手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所以你测量的结果只能准确到毫米,毫米的下一位要用眼睛来估计,所以这一位数字是不准确的,(这样做比不估计更准确些。)但它是有意义的。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不写单位没有意义。对学生测量结果要逐一分析,指出正确与错误和错误所在。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读出P7图1-5甲木块的长度值。并指出测量时被测物体的末端如果正对着刻度线,此时的估计值就是数字“0”,记录时不可少。所以这个木块的长度应是28.0毫米。或2.80厘米。最后提问学生,读出P7图1-6。图中这本书有多宽?(答:13.8厘米)并将如何正确读值进行总结。并写板书: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尺要放正”,“确定零刻度”,“读数视线垂直刻度尺”,“记录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教师结合学生测量结果分析。
①什么是误差:由于测量长度结果中估计值不可能是准确的,有的同学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数值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误差与错误不同:教师指出说明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及进行测量的人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小黑板测量长度图、读值讲解。)对同一长度可以多次测量,把几次测量结果相加再除以测量的次数所得到的值。即为这几次测量的平均值。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结合小黑板上的图例、读值、演算求取平均值。)顺便说明,求取平均值,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与原测量值中小数点后位数相同,其最后一位要四舍五入。
3.总结本节重点知识:
提问: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师从“看”、“放”、“读”、“记”几个方面总结。
4.布置家庭作业 :P8、实验:
几点要求:1)用教师发给的长30厘米,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2)注意步骤1、“每组4名同学依次用同一把尺测同一作业 本的长度。”注意两个“同一”。4名同学自己组合,报告要分别写出姓名。
3)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项目有:实验名称、(看本节标题),目的: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器材及步骤均见课本,实验记录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以上内容要求认真书写在作业 本上。
说明:本节内容较多,故实验安排在课下以作业 形式完成。如果课上时间不很紧,也可在课上安排,这样效果更好。
长度的单位换算可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适当补充些练习题,使他们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如较大单位换算成较小单位应乘以进率,而较小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时,应除以进率。对科学计数法要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以后逐步加深为好。
【评析】
本教案在长度测量中关于单位问题提出了“国际单位制”,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按教材的写法不提国际单位;二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不作介绍。因为介绍国际单位在这里是不会说清楚的。
用刻度尺测长度教案示例之二
作者:刘崇灏(人教版教材)
(一)教学要求: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并能正确读数。
2.掌握国际单位制长度的主单位及辅助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3.知道测量必然存在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不同。
(二)教具:
米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刻度尺、长30—50厘米(最小刻度是1毫米。)
(三)教学过程 :
1.引入:要求学生观察P6图1-1、比较AB长还是CD长?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其长度,或用圆规卡其长说明它们是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学生观察图1-2,比较中心的两个圆哪个的面积大?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刻度尺测其直径,说明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小结: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在生产和生活中,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提问同学:你知道刻度尺、钟表、温度计是测量什么的仪器吗?要求回答:刻度尺测长度,钟表可以测时间,温度计可以测温度。问:你们会正确使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吗?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来测长度。
板书:三、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2.刻度尺:
(1)长度的单位:
提问: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它们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简介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其他辅助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微米。介绍单位换算关系。
板书:1.测量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单位换算关系:(要求学生自己看书写出。)
提问学生,要求回答:
①1千米=______分米=______厘米。
②1.5厘米=______毫米=______微米。
③1微料=______毫米=______厘米。
④25毫米=______分米=______米。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①认真观察刻度尺:
教师出示1米长的刻度尺,结合实物说明要正确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三看:一看刻度尺零刻度在哪里?是否清楚?教师要指明零刻度在米尺上的具体位置,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找到零刻度线位置。教师要巡示帮助学生确认零刻度。二看它的量程,教师给出量程的定义,并让学生确认教师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以及同学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1个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值。教师要拿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毫米等刻度尺,让学生辨认最小刻度值,当众回答。同时,要求学生确认自己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教师小结、学生复述观察刻度尺注意哪三个问题。并板书: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位置、看量程、看它的最小刻度值。(“三看”)
②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刻度尺要放正不可歪斜。要求学生看书P7图1-5。知道刻度尺如何放置是正确的。教师边讲边演示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
其次,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点对齐。提问:如果直尺的零刻度磨损怎样测量?学生回答。参看P7图1-6,教师小结:在上述情况下,可以从其它刻度量起,但量得的长度值要减去起始边刻度尺的读数。
第三,让学生看P7图1-7。提问:读数时视线怎样才算正确?教师指出,并演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视线要垂直待测物体的长度和直尺的刻度面。
第四,如何正确读出刻度尺刻度值。(教师事先在小黑板上画一个测量长度,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示意图,配合讲解和提问。)出示此小黑板,由多个学生读出测量结果。教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分析这些结果指出:由于你手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所以你测量的结果只能准确到毫米,毫米的下一位要用眼睛来估计,所以这一位数字是不准确的,(这样做比不估计更准确些。)但它是有意义的。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不写单位没有意义。对学生测量结果要逐一分析,指出正确与错误和错误所在。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读出P7图1-5甲木块的长度值。并指出测量时被测物体的末端如果正对着刻度线,此时的估计值就是数字“0”,记录时不可少。所以这个木块的长度应是28.0毫米。或2.80厘米。最后提问学生,读出P7图1-6。图中这本书有多宽?(答:13.8厘米)并将如何正确读值进行总结。并写板书: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尺要放正”,“确定零刻度”,“读数视线垂直刻度尺”,“记录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教师结合学生测量结果分析。
①什么是误差:由于测量长度结果中估计值不可能是准确的,有的同学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数值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误差与错误不同:教师指出说明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及进行测量的人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小黑板测量长度图、读值讲解。)对同一长度可以多次测量,把几次测量结果相加再除以测量的次数所得到的值。即为这几次测量的平均值。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结合小黑板上的图例、读值、演算求取平均值。)顺便说明,求取平均值,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与原测量值中小数点后位数相同,其最后一位要四舍五入。
3.总结本节重点知识:
提问: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师从“看”、“放”、“读”、“记”几个方面总结。
4.布置家庭作业 :P8、实验:
几点要求:1)用教师发给的长30厘米,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2)注意步骤1、“每组4名同学依次用同一把尺测同一作业 本的长度。”注意两个“同一”。4名同学自己组合,报告要分别写出姓名。
3)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项目有:实验名称、(看本节标题),目的: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器材及步骤均见课本,实验记录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以上内容要求认真书写在作业 本上。
说明:本节内容较多,故实验安排在课下以作业 形式完成。如果课上时间不很紧,也可在课上安排,这样效果更好。
长度的单位换算可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适当补充些练习题,使他们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如较大单位换算成较小单位应乘以进率,而较小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时,应除以进率。对科学计数法要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以后逐步加深为好。
【评析】
本教案在长度测量中关于单位问题提出了“国际单位制”,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按教材的写法不提国际单位;二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不作介绍。因为介绍国际单位在这里是不会说清楚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4.1温度计》教案篇1“温度计”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第四章:物态变化合作学习,共同探...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篇1(北京第八中学章浩武)(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二)教学目的1.会按照电...
欧姆定律练习篇1欧姆定律练习一、熟悉公式以及单位对应1.一盏白炽电灯,电阻为807ω,接在家庭电路中,求通过这盏白炽电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磁生电”,篇1课题第九章:电与磁 第七节:磁生电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
《压强》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篇1课题第九章:电与磁 第五节: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第三节 一、知识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二、能力目标...
《压强》教学设计与实施篇1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1.课题总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的研究》2课题简介新课程...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课从电...
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篇1详细介绍: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教...
力的存在篇1七年级科学案例设计设计课题:力的存在力的存在(第二课时)(一) 教学设计: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