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54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本节内容比较多,学生实验也比较多.一节课完成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从效果考虑建议:“小结本课内容”里的第3点,即对三种成像进行总结,可放在下一节课内用一点时间来进行.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本节内容比较多,学生实验也比较多.一节课完成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从效果考虑建议:“小结本课内容”里的第3点,即对三种成像进行总结,可放在下一节课内用一点时间来进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电阻》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篇1“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大气压强篇1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液体压强篇1【设计理念】1.本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
“浮力”教学实录篇1第五节【设计理念】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
新课标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篇1新课标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传...
“杠杆”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篇1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外力的大小与...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篇1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上海市为了了解《新课标》的实施情况,开展区级的评优课活动,...
《重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P68-P70《重力》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篇1“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湖北潜江市老新中学周平一、设计理念关注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
牛顿第一定律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伽利略理想实验;(2)惯性概念;(3)掌握的内容;(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