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 评《送元二使安西》(精选17篇)

评《送元二使安西》(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27:46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1

来”。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2、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品味。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读“渭城朝雨浥轻尘”:“雨是细小的,应该读得轻一点、再延长一点可能更好。”如课的一开始,老师就指导学生读“送别”这个词,让学生轻轻地读,读出感情。接着指导读课题,也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读正确到读出情感。如指导朗读前两句诗时:“如果连贯一点就更好了。”如读后两句诗:“也许深情一点会更好。”另外,吕老师非常重视词句的品味。如引导学生从“浥”中体味到雨的微小;让学生对“新”进行换词,理解“新”的精妙;从“更”中体味到酒的一杯又一杯。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吕教师在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情境创设精妙,在想象中感悟。读中想象,是读出“诗情”主要途径。从提升阅读能力来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以轻快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导语,再现了诗的意境。王菘舟老师曾提出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按照我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也可分为这样三种境界:一是积极的旁观者;二是作者的挚友;三是读者与作者二者合一,读者便是作者。因此,深入感悟,进行积极地角色转换、想象是重要的手段.在本课中,吕老师也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如“在这如丝的雨中,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如“你便是王维,一次又一次的举起酒杯,在这更尽的杯杯酒中,你最想对好友说什么啊?”如:“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呀?这一次要更尽的还仅仅是怕没有朋友吗?还怕没有什么?”在想象和积极地角色转换中感悟,并取得良好效果。

商榷之处:

1、本诗主题内涵的把握。王维的诗作风格大多清新、隽永而富有禅意。但这一首诗却别具一格。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因为盛唐雄风在国人身上折射出的是豪迈、豁达,他们以能到边关建功立业为荣。相传这首诗在谱成《阳关三叠》后,因曲调高亢,竟然把伴奏的笛子给吹破了。诗中“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2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正因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恋还多了一些什么?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酒,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屏幕显示):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

(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留恋

送元二使安西

担忧

友情

【备课资料】

链接:

1._d.html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柳酒水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3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

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

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

【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

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8分钟>

3、全班交流汇报:<10分钟>

(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

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

【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3)感情诵读:把你的理解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高适在写此诗时也不得志,但他依然这样诚恳地劝慰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依然这样满怀豪情地激励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看似在劝慰激励朋友,其实也是高适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来,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用豪迈之气再现高适对董大的一片深情!(齐读全诗)

b、生讲解: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10分钟>

【预设:这首诗,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种情感从哪里体会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这种感觉。

(4)感情诵读:谁能把你的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可以小组读,也可以指名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王维的好友元二即将西出阳关,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样呢?

【补充资料: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那里十分荒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渭城了。

师:此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愁别绪,来,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进酒中: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那深深的不舍和担忧,那就再喝一杯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不够,那么再喝一杯!(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再一次送送他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谁能想到此次的告别竟然成了他们的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4、看板书总结: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来,同学们读一读高适的豪情壮志,再品一品王维的离愁别绪。(齐)

5、背诵:熟读可以成诵,试试看你现在能不能背过了?<2分钟>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送别是诗,送别是画,送别是歌,送别更是情!让我们记住这千古流传、情真意切的佳句吧!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关于“送别”的古诗,你积累了哪些?背给大家听。(指名,可以背其中的两句)

【学生背诵:①《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结束语:<1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让我们珍惜每天平静幸福的生活、珍惜甜美温馨的亲情、珍惜亲密无间的友情吧!

【板书】: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适                                (唐)王维

景: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凄凉)      景:雨、客舍、柳(清新)

情:劝慰与激励                            情:不舍与担忧

高适(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20虽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在47岁时写下《别董大》,49岁时才科考成功,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幼年丧父,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高适练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是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的艺术全才。出身官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他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可是不久被贬官外放。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张九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无望,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哀怨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5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下面是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欢迎参考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听曲入诗

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

二、读诗

师: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吗?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

补充有关王维的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崇信佛教,人称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现存诗400余首。

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正确朗读题目,相机理解使、安西的大意)师:是呀,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知心朋友离别,王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读通顺,读正确。

指名朗读古诗。同学互评(根据情况提出评议范围:语音、语气、轻重、停顿),教师相机做出引导。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品诗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呀,我也想读。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教师配乐(二胡曲《阳关三叠》)朗读古诗,学生闭着眼睛听,想象眼前看到了些什么景象?指名交流

第一二行重点理解渭城雨后景色的美(柳色很美,空气清新,客舍舒适,朋友知音),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那份美。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第三四行重点通过渭城到安西路途的遥远去感受离别的伤感,从酒中品出离别之情。(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这就是阳关故址,朝代更迭,战火摧残,昔日的雄关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这满目的荒凉供人凭吊。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无尽的黄沙。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不到家乡秀丽的风景,再难遇故土知心的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呀!

(投影出示路线图)

这一去,从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甘肃,再到新疆库车,跨越半个多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茫茫戈壁。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别,相见不知何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

(二胡曲《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是呀,这一别,相见了无期呀!我的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

指一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师生反复品酒,品出其中的伤悲,离愁,难分难舍。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师生举杯,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唱诗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音乐响起。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来,齐读诗题。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拿起课文纸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1)这里面有一个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首诗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读准确。当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

(3)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过渡:读了这么几遍,大家觉得诗里描写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吗?有没有王维送别元二的环境描写?哪两句诗呢?有没有写他们送别时的情景?(生答)

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先读古诗和注释,边读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钟)

(1)刚才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一定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来看看他们送别时的环境,谁把自己读出的画面讲给大家听?

【客舍】【朝雨】客舍洁净,杨柳鲜亮,驿道清尘不扬……这美丽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诗句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还有谁愿意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柳色新】说到柳,老师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生读: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情。请看:【课件】

这柳,在张籍的诗里出现过:【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这柳,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柳,出现在李白的诗句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柳,自然也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2)我们接着交流,从后两句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呢?

【相机理解“更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频频举杯共饮,不忍分离的画面。多少留恋与不舍,都化作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两句引读)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3)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4)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①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②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③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5)【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课件出示红豆图片】这就是红豆。(生读:红豆产于南方,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而这首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赠与朋友李龟年的,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

(3)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重情重义、珍惜友谊……

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把诗读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交流。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哪一句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3)唐代吐蕃强盛,每争安西,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最后一联王维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学们,这哪里是在送别呀,分明是在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豪情呀!(板书:直抒胸臆)

3、读《鸟鸣涧》,感受诗人的闲静。

同学们,王维不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杨柳、美酒、红豆等事物,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他也会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报国之念。不过,世人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公认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默读这首诗,想想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环境清幽,作者的心也无比地宁静,轻轻地再读这首诗,看你能从哪个字里读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3)老师很奇怪,“花落月出鸟鸣”这些不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吗?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却是安静、平静呢?谁来解释一下?(是的,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4)仅仅20个字,诗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鸟,流水等事物,为我们展现出一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①你看,【轻音乐起】【课件出示】桂花飘落,明月(怎么样?)升起,山鸟啼鸣,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样的安静。

②千年以前,王维就在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飘落,看明月——(怎么样地升起?)慢慢地升起;听山鸟低低地啼鸣,听流水缓缓地歌唱。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宁静。

③今天,我们读着这首《鸟鸣涧》,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从枝叶间柔柔地飘落,看到了明月从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边好像听到了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啼鸣,听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缓缓地歌唱。我们的心中如此的沉静。

④【引导学生说完之后,师生对读】在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读出了一幅清丽安谧的画面。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件出示)王维的送别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感受了诗人别样的情怀。王维的诗作存世400余首,【课件出示】我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诗在他的创作生命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维,那就在课下继续走进他所描绘的诗歌世界,走进他的诗意人生。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8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

v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指导朗读。

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齐读三四句诗。

⑩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

一、引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三、悟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

6、

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忧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交流。)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该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四、品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吗?(生用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五、结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忧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随着音乐、诵读声,师把黑板轻轻檫净。)

六、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安西

评《送元二使安西》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

评《送元二使安西》(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