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教学目标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第一节 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
动的调节及
营养和免疫
1.投影本章题图,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照片上所展示的内容与哪些生命活动有关?(2)结合照片上的场面,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通过分析、讨论明确:
(1)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2)中国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做可爱的人。
(1)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教育。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
(2)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
(3)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
(4)“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 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处于外在的兴奋状态。
(1)诱发探究的欲望,明确探究的问题,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总结出本节课的课题——水和无机盐的平
衡和调节。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水和无
机盐的平衡
1.提供信息资料:
(见书中小资料) 分析讨论,的出结论:水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主要成分,且含量稳定。 (1)培养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明确:人体内的水是平衡的。
2.引导学生讨论:
(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
(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 回忆旧知识,联系自身生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人体内的水有三个来源;
(2)排尿不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 (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2)总结出人体内水的来源与去路。
3.提供信息资料:
(见书中表1-1)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人体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
(2)机体内的水保持动态平衡。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图表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4.进一步提出问题:
(1)人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什么状态存在?它们在体内是否平衡?
(2)以钠盐和钾盐为例,说明它们的来源与去路。 回忆旧知识,带疑阅读课丈,分析教材中的图1-1和1-2,得出结论:
(1)多数无机盐在人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2)钠盐和钾盐均来自食物,它们有多条排出途径。 (1)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总结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五章人与环境第二节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3.形...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二...
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教学程序导言复习提问:1.从分子角度分析为什么亲代和子代在性状上相似?学生回忆回...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1教材分析1.1内容与地位 “遗传信息”一节,先联系学过的组成生命体的4种主...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尝试探...
目标的确定自1985年疯牛病在欧洲爆发以来,口蹄疫、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疫病已经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
摘要:免疫学发展迅速,给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要保证生物科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同时要...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