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七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 观 书 有 感(精选13篇)

观 书 有 感(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0

观书有感篇1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

师: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上前握手,谢谢你支持我。

生1: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2:诗中没有提书和读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边指书上的插图边说)从图上知道的,诗人正在读书。

师:借图理解是个好方法,值得借鉴。

生3: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师:看到了什么景色?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生3: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4:看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师:悟到了什么?

生4:我悟到: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师:有点意思。

生5:(抢着说)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够具体,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永远都有学问,就得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去填充,说得俗一点,就是两个字:充电。所以我诗的题目不能改。

(掌声一片)

………………

………………

教学活动二: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1:我看到:一块半亩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镜子,天上的阳光和云彩在水面上浮动,有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一位诗人正在岸边读书。

生2:我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在池塘边读书,十年如一日。后来,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学习着。

生3: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一个孩子在那里读书向别人请教问题。他坚持刻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长大后,中了状元,当了大官。可他仍然坚持学习,去猎取更多的知识。

生4: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太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闪耀。为什么池塘里的水会那么清澈呢?原来在它的源头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涌进来。回忆完这一切,眼前立即出现了这样一行字:要想有真才实学,就得不停地“充电”。

………………

………………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诵)

三、总结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于是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生成都是从心中涌出的的鲜活的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者吟诵古诗,让学生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者的带领下由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

观书有感篇2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观书有感篇3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1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观书有感篇4

朱熹  

观书有感篇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观书有感篇6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国庆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色,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观书有感篇7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观书有感篇8

一、我会拼写(34分)。

xiūrǔ gāngà   dǎotā   háobùyóuyù      bēiwēi

(   )(      )(       )(              )  (       )

zhāntiānyòumièshìcháoxiàokāncèpāndēngjīxiào níjiāng

(      )(    )(     )(     )(    )(   )(    )

jīngwěiyíjùngōng miǎoshì gāoshānshēnjiàn xuányáqiàobì

(     )(      )(      )(              )(          )

二、我会填空。

1.按要求写倒顺词。词义相近(3组):_________________

(本题6分)词义不同(3组):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大风歌》:(8+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朝________

3.默写《冬夜读书示子聿》。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朝________

4.默写《观书有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朝________

三、我会理解(8分)。(解释《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里的字词。)

示:______终:_____无遗力:______始:______

绝知:_____躬行:____鉴:_______徘徊:_____

四、我会感悟(22分)。

1.《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要有______、______的精神,还要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既有______,又有______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个道理让我想到了______说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书有感》是用____地手法写出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他用那池水清澈的方塘来比喻______,说明只有______才能______的道理。

五、我会积累。   我还知道一些有关读书的著名诗句。(每写对一句加3分。)

观书有感篇9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到台前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一、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二、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三、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四、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五、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附:原来设计的教案和6份练案,以此提醒示自己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宋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朱熹

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意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开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

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

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这首诗?配乐读

4、谁来看图背诵这首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观书有感”

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四、明诗理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           ,用清澈的池塘水比喻                              ,用“天光云影共徘徊”好比                  ,用“源头活水”来比喻                     。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作业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2.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课后检测:

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观书有感篇10

本课教法理论依据:

教学刚指出,学习本诗的目标共有四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据此我对本课的教学采用了授导型教学方案因为: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我通过对本诗的认真研读认为本课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本课教学思路:

本课我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拟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互动交流,提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观书有感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与理解联系在一起,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问我(朱熹)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1)、一句一句地读想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没有工具书可以猜猜看。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1)、句义(在理解句意中理解词义)(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

观 书 有 感(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